在史书的光影里,诸葛亮一直被描绘成一个熠熠生辉的历史人物。他以少而弱的刘备为依托,凭借过人的智谋与外交手腕,促成了与孙权的联盟,助力曹操在荆州一带吃亏,从而让蜀地的疆域得到可观增长。随后他又以实际行动将蜀地奠定为立国根基的一席之地,多少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前提,尽管后来这一谋略的全面落实并未如愿。刘备逝世之后,诸葛亮更是尽职尽责地辅佐刘禅,使蜀汉的政事运作井然有序,连在繁重治理之余,还能抽身出手抵御司马懿的攻势。北伐之路最终因国力悬殊而未能奏效,诸葛亮因长期劳累而病倒,在五丈原英魂安息,留下了“鞠躬尽瘁”的史诗式结局。
然而人无完人,诸葛亮的某些做法也引来后世的批评。历史学界常以借鉴与警示的眼光看待他,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对他的评价各有侧重点,彼此之间既有共识也存在分歧。本文试着梳理他们的论点,以便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苏洵的观点从宏观战略出发,强调目标选择的关键性。他认为把曹魏设为首要对手本身就带有重大层级的问题。以管仲的智慧来类比,“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也就是说,面对强大对手时,宜先攻其弱点、从易取难,逐步化解威胁。历史上他举秦国对待六国的策略、以及刘邦对项羽的忌惮,都显示了先去打对手中较弱的一方,再伺机强攻的思路。于是,诸葛亮一开始就把曹魏列为麻烦和难题,似乎就把自己置于一个不易取胜的境地,成功的难度因此被放大。
苏洵的宏观分析之外,苏轼更多地从道义和治理的符号层面提出质疑。他指出,周朝以仁义开国并以仁义治理,秦朝则以暴力兴邦并以暴力治理,汉朝则在暴力与仁义之间寻求平衡。到了诸葛亮这里,这种仁义与武力的混合运用,导致了旗帜与行动之间的错位。诸葛亮在“仁义之师”的口号下,执行的并非全然仁义无私的策略,乃是在某些军事行动中采用诈力,像袭击刘琮、夺取刘璋地盘等举动,与他所树立的仁义形象形成矛盾。这种“表里不一”的状态,使他难以在道义与军事成就之间建立完整的正当性,因而被质疑为难以稳固的治理路径。
至于苏辙,他更多地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来评判。他承认诸葛亮在政治才能与治理能力方面极具造诣,能够选贤任能、整顿内政、安抚民心,这一层面无疑是出色的。然而当谈及军事对抗的大局时,苏辙认为诸葛亮显得力所不及,甚至有些“强人所难”的味道。历史记载中的多次北伐,显示出他在军事策略、战局应变方面的局限性。就如《三国志》中的评价所言,诸葛亮擅长应变和谋略,却并非天性适合指挥大规模的军事作战。
尽管三位父子的意见各有道理,也不能简单否定对错。北宋时期的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先弱后强的策略并非必然成功的通道;汉朝的治理也并非止于仁义,而是仁义与权谋并存、相互制约的复杂过程。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难以一言以蔽之。总体来看,对他的评价应当兼容并蓄,既肯定他的政治远见、治理才干与忠诚,也要清醒地承认其在军事实践中的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并列:三国志、汉书、齐东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