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波及范围最广、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硝烟不仅在欧洲大地蔓延,也席卷了亚洲和太平洋的众多岛屿,文物与历史遗迹在冲击中受损,废墟和断壁遍布各处,哀嚎声仿佛永远回荡在空中。尤其在中国战场,侵略者的暴行更加残酷无情,计算与认知都难以承受。
日本的所作所为,被后世记载为骇人听闻的“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伴随而来的是无数难以诉尽的苦难。南京大屠杀等惨绝人寰的罪行,让成千上万的生命在钢枪、烈火和喧嚣中被无情夺去。那些受害者中,有儿童、妇女、也有长期卧床的老人,人人都难以逃过兵戈的冷酷。对许多中国人的记忆而言,这是一场灾难,一场永恒的创伤,尽管岁月已久,却始终没有得到来自日本方面的正式道歉。
战争初期,日本先从中国东北三省展开迅猛步伐,企图在短时间内实现对中国的全面占领。中国的前辈和民众以高昂的抵抗意志迎难而上,苦战将局势拖延了相当长的时日。随着时间推移,日本的资源逐渐枯竭、经济压力骤增,正面战场的形势逐渐变得不利。可是他们的野心并未就此止步,转而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太平洋区域,以期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战争资源。
1941年,日本对美军在太平洋的基地珍珠港实施突然袭击,企图以一次性行动打断美国的长期观望。美国原本持观望态度,遭遇袭击后被迫站到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前线,宣布参战并与日军在太平洋战区展开正面较量。战争初期,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迅速积蓄实力,军力与资源达到新高峰,而日本在中国战场的长期消耗使其综合实力日益吃紧。太平洋的战线逐渐变成对抗与消耗的拉锯战,双方都承受着巨大的损失。
为了打破僵局并尽快削弱日本的后勤能力,美国方面选择了动用原子弹,对日本本土实施打击。被指挥与执行这项极端任务的负责人,被称作“保罗”的指挥者,在收到命令后展开周密筹备。1945年8月6日,他驾驶着轰炸机飞向日本本土,在广岛执行投弹任务。巨大的冲击在空中划出一道刺眼的光轮,随之而来的是持续扩散的热浪与冲击波,城市在瞬间化为尘烟,楼宇坍塌、火焰如潮水般席卷,民众的生命在一瞬间消逝。
不久,类似的悲剧在三天后于长崎再度上演。短短十天之内,日本两座大城市遭受致命打击,死亡与伤残的数字不断攀升。面对此役的惨烈结果,日本最终宣布无条件投降,世界也因此迎来战后的重建与反思。
战争结束后,保罗成为争议的焦点,一度被日本舆论和部分当事方以敌视的方式对待与追问。有人要求他公开道歉,但他以简短而坚定的答复回应外界的质疑:我拒绝。此后的多次采访中,面对类似的问题,他再次表态:我拒绝。对南京等地的记忆与人们的诉求,他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日本方面应为战争中的苦难与死难的千万冤魂承担责任,而不是他个人的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