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李世民、刘邦和朱元璋三人的起步截然不同,因此他们与手下功臣的关系也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这种差异比作开公司:李世民的“公司”早就属于他个人,其他人不过是他雇佣的员工。而刘邦和朱元璋则是合伙开公司,大家各自有股,初时权力平等,最终只能看谁能独占公司。对李世民来说,是否宽宏大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有威胁到他的权力,一旦权力受到威胁,连亲哥哥都不放过,功臣更是无法幸免。
李渊原本就是“唐”的创始人,地位和身份早已确定。他在太原时只是“唐王”,已经有了王府和臣子,起兵之前,他不过是王位继承人。即使他起兵成为皇帝,臣下依然要见面下跪,称“皇帝万岁”。李渊的地位和他的家族背景注定了唐朝并非普通的公司,而是他家的私人财产。因此,他的手下,像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早已习惯了为他打工,并没有非分之想。而李世民继承父亲的王位后,他与这些人并非真正的平等合伙人,他们自然更不会有权力斗争的念头。
尽管李世民在表面上不杀功臣,但他实际上早已不信任自己的功臣,李靖在击败东突厥后立马成为了怀疑对象。李世民借李绩压制李靖,最终通过调动李靖入朝解决了这个矛盾。李靖知道李世民的心思,因此在关键时刻选择交出兵权,确保自己的安危。李世民的军事行动也很能体现这一点,很多重大战役都由李绩和侯君集等人负责,李靖则不再领兵。而曾经作为瓦岗寨投降将领的秦琼、程咬金等人,权力也大多被削减,成了无兵权的“将”。
与李世民的做法不同,刘邦和朱元璋的公司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刘邦起初不过是个小亭长,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乡长,而萧何、曹参等人分别是他身边的基层领导。起初,大家并没有预见到自己能打下天下,大家只是合伙一起做生意,成功了就共同富裕,失败了大家一起赔本。刘邦与这些功臣们关系平等,互相之间没有上下之分。后来,韩信作为技术股东加入,用军事才能为刘邦的“公司”打下了江山,最终刘邦的“大汉帝国”逐渐崛起。但随着成功,刘邦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他必须巩固自己的地位,确保大汉的权力不受其他股东威胁。因此,刘邦最终选择除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确保自己对公司的独占。
朱元璋的情况与刘邦类似。朱元璋原本是一个乞丐和和尚,由郭子兴提拔成为手下的领袖,最终建立了“大明帝国”。然而,成功后的朱元璋并没有与昔日的兄弟们平等相处,反而开始清除那些曾与他一起打天下的“股东”。他认为,只有彻底掌控了权力,才能确保自己的家族传承下去。因此,他开始杀戮那些曾经一起合伙的功臣,确保自己成为“大明公司”的唯一老板。
与刘邦、朱元璋不同,刘秀和赵匡胤处理与功臣的关系较为圆融。刘秀对他的功臣们颁发土地,授予荣誉,同时让他们回家当豪强,而赵匡胤则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军权交还给他,确保了大唐的安稳。这两位皇帝通过妥协和智慧,成功实现了权力与财富的双赢,功臣们得以享受荣华,而皇帝则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从这些历史人物的处理方式来看,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功处理功臣,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有了既定的君臣关系,臣子们无法威胁到皇权。而刘邦、朱元璋由于起初是合伙人,他们的功臣们自然有了更强的自主意识,最终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而刘秀与赵匡胤则通过智慧和妥协,处理了与功臣的关系,保持了平衡。总的来说,皇帝是否杀功臣,根本原因在于是否受到权力威胁,以及功臣们是否懂得自觉退出,给予皇帝足够的空间来巩固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