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就以其恢弘的历史画卷和深刻的人物塑造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这部鸿篇巨制不仅生动再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更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从仁德宽厚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到雄才大略的曹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再到英明神武的孙权、才华横溢的周瑜,这些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其中,刘备与诸葛亮之间\"鱼水情深\"的君臣关系,更是成为千古佳话。然而,细读这部经典时,有一处情节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关羽遇害后,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再三劝阻,执意兴兵伐吴。这场复仇之战最终以惨败告终,陆逊在夷陵之战中采用火攻之计,将蜀汉七百里连营付之一炬,致使蜀国精锐部队损失殆尽。遭受重创的刘备在羞愧与愤懑中一病不起,自知时日无多的他,特意将丞相诸葛亮召至白帝城托付后事。当时的情景令人动容:刘备泪流满面地紧握诸葛亮的手,哽咽道:\"朕命不久矣,有些肺腑之言要告诉你!\"诸葛亮恭敬地询问有何旨意,刘备继续道:\"先生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定能安邦定国,完成复兴汉室的重任。若犬子刘禅堪当大任,就请先生辅佐;若其不成器,先生可自立为成都之主。\"
这段临终嘱托的深意何在?用现代语言来说,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治国才能远超魏文帝曹丕,完全有能力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至于自己的儿子刘禅,如果具备治国之才就请诸葛亮辅佐,若资质平庸,则允许诸葛亮取而代之。面对这番惊人之语,诸葛亮的反应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得极为震撼:听完刘备的话后,诸葛亮顿时汗如雨下,手足无措,跪伏在地痛哭流涕道:\"臣怎敢不尽心竭力,以死效忠!\"说罢,竟将额头叩得鲜血直流。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白帝城托孤这一历史事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与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基本一致,只是额外添加了\"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叩头流血\"这十二个字的细节描写。这就引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为何会对刘备的这番话产生如此强烈的恐惧反应?他究竟在害怕什么?
对此,有一种解释认为这是刘备设下的政治试探。据说托孤之时,刘备早已在帐后埋伏刀斧手,只要诸葛亮稍显不忠之意,就会立即被处决。诸葛亮正是察觉到了这个生死危机,才会表现得如此惊恐。然而,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罗贯中在创作时明显带有\"尊刘抑曹\"的倾向,他笔下的刘备被塑造成仁德之君的典范,以宽厚待人著称,对诸葛亮更是推心置腹、言听计从。若真在临终时设下如此险恶的试探,岂不与刘备一贯的仁君形象大相径庭?这岂不是作品中的一大败笔?
但若帐中并无埋伏,诸葛亮又为何会惊恐万状呢?这个千古谜题,不知哪位博学的朋友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