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庄严的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着一段荡气回肠的铭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三个铿锵有力的\"永垂不朽\",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抗争史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无数英烈们崇高精神的永恒铭记。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脊梁,用他们的热血与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
在明朝的历史画卷中,就矗立着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于谦。这位被后世尊称为\"于少保\"的忠烈之士,用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气节。他那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字字铿锵,句句泣血,将一位忠臣义士的铮铮铁骨和赤胆忠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当这位民族英雄蒙冤遇害时,连奉命抄家的锦衣卫都为之动容落泪,深居宫中的皇太后更是数日食不下咽,足见于谦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
公元1398年,于谦降生在钱塘(今杭州)一个书香门第。虽然祖上世代为官——高祖于夔曾任元朝官员,曾祖父官至杭州路大总管,祖父在明朝担任工部主事——但其父却淡泊名利,隐居乡里。不过这位隐士父亲对于谦的教育却丝毫不曾懈怠,从小便悉心培养这个聪慧过人的儿子。少年于谦胸怀大志,以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为人生楷模,在书房中常年悬挂文天祥画像,日日瞻仰。传说他七岁时,一位云游高僧见到他便惊叹道:\"此子骨相非凡,他日必是匡扶社稷、拯救苍生之才。\"这一预言,在后来得到了历史的印证。
1421年,才华横溢的于谦高中进士,步入仕途。1426年,面对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年轻的于谦临危不惧,在宣宗面前义正辞严地斥责叛王,其慷慨陈词令朱高煦羞愧难当。宣宗大为赞赏,随即委派他前往江西平反冤狱。于谦不负众望,以其卓越的治理才能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很快赢得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可。1430年,宣宗亲笔书写任命书,破格提拔他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在任期间,于谦不辞辛劳,走遍辖区的每一个角落,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兴修水利,整顿吏治,使水患得以治理,盗贼销声匿迹,百姓安居乐业。当时朝中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政,对于谦的奏章总是朝呈夕批,足见对其信任之深。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三杨和张太皇太后的相继离世,宦官王振开始把持朝政。面对权倾朝野的王振,满朝文武争相贿赂,唯独于谦两袖清风,不为所动。当友人劝他\"至少带些土特产\"时,于谦只是淡然一笑,挥袖答道:\"吾唯有清风而已。\"这番傲骨铮铮的言辞激怒了王振,他指使党羽诬陷于谦,将其打入死牢。后在万民请命的压力下,王振才不得不释放于谦。
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大举入侵。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蛊惑下贸然亲征,于谦与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阻未果。结果明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英宗本人也沦为俘虏。值此危亡之际,朝中大臣多主张南迁避祸,于谦挺身而出,厉声喝道:\"言南迁者,当斩!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他力主抗战,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亲自指挥北京保卫战,最终击退瓦剌大军,挽救了大明江山。瓦剌见无机可乘,只得放回英宗。
1457年,英宗在石亨等人策划下发动\"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令人扼腕的是,这位被于谦拯救的皇帝,竟听信谗言,以\"谋逆\"的莫须有罪名处死了这位救国功臣。于谦之死,比岳飞更令人痛心——他既无兵权之患,又无僭越之举,纯粹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更讽刺的是,当时景帝朱祁钰已病入膏肓,太子早夭,英宗复位本是水到渠成之事,却因小人挑拨而酿成这千古冤案。《明史》对此评价道:\"明代皇位之争,而甚无意义者,夺门是也。\"
当锦衣卫奉命查抄于谦府邸时,这位位极人臣的兵部尚书家中竟清贫如洗,除了满架书籍外别无长物。见此情景,连铁石心肠的锦衣卫都潸然泪下,连呼\"忠良\"。消息传入宫中,皇太后悲恸不已,数日不进饮食。于谦用他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气节,他的英名与事迹,必将与那些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英烈们一样,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