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将鲍超的崛起之路:从草根士卒到湘军第一猛将
在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体系中,高级将领的构成颇具特色。据史料记载,湘军17位主要将领中,绝大多数都具备两个鲜明特征:一是籍贯多为湖南本地,二是大多出身书生阶层。在这群儒将之中,塔齐布、多隆阿和鲍超三人显得尤为特殊——他们既非湖南籍贯,也非文人出身。其中塔齐布和多隆阿作为满族军官,其晋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清廷的刻意扶持。唯独鲍超这个四川汉子,完全凭借赫赫战功从底层士卒一路攀升,最终成为威震天下的\"湘军第一猛将\"。历史学者普遍认为,若非鲍超先后在关键时刻救下曾国藩和胡林翼的性命,晚清的历史进程很可能会被彻底改写。
这位传奇将领的崛起历程堪称一部草根逆袭的史诗。1828年,鲍超出生于四川夔州府奉节县的一个贫寒家庭。少年从军的他在17岁投效行伍,22岁加入川勇营开启军旅生涯。咸丰四年(1854年),这个改变命运的年份里,26岁的鲍超被调入曾国藩大营。凭借作战勇猛,他很快从普通士卒晋升为千总,随后又获补用守备之职,加都司衔。次年调任湖北巡抚胡林翼麾下后,他的军事才能得到进一步施展。咸丰六年(1856年),鲍超奉命回湖南招募三千勇士,组建了日后威名远扬的\"霆字营\"。这支劲旅成为他建功立业的根基,助他先后斩获总兵、浙江提督等要职。清廷为表彰其功绩,于同治三年(1864年)赐封一等子爵,后又任命为湖南提督。1888年秋,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在府邸中安然离世,清廷追谥\"忠壮\",为其传奇人生画上句号。
从普通士卒到位极人臣的一品大员,鲍超仅用十六年就完成了这惊人的跨越。究其根源,曾国藩与胡林翼两位伯乐的知遇之恩至关重要。咸丰五年(1855年)八月的那场汉阳之战,成为鲍超人生的关键转折。当时胡林翼的陆营遭太平军重兵围困,营垒尽毁,将士死伤枕藉。千钧一发之际,鲍超率部如天降神兵,浴血杀退敌军,将胡林翼从鬼门关前救回。此役之后,胡林翼对这位救命恩人敬重有加,不仅破格提拔他为霆军统领,更以兄弟之礼相待。而早在咸丰四年(1854年)的雷公湖之战后,时任水营哨官的鲍超就引起了曾国藩的注意。战后述职时,曾国藩特意召见这位勇冠三军的悍将,盛赞道:\"真乃虎将也!何须自陈战功,众人早已代汝表之。\"
真正让鲍超在湘军体系中确立核心地位的,是咸丰十年(1860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当时忠王李秀成亲率三万大军突袭徽宁,堵王黄文金同时切断了湘军在景德镇的粮道。陷入重围的曾国藩已写下遗书准备殉国,正是鲍超昼夜疾驰百余里,两日内连战连捷,才将这位湘军统帅从绝境中解救出来。经此一役,曾国藩视鲍超如子侄般器重。鲍超对两位恩师的知遇之恩也铭感五内,胡林翼去世时他动情地对诸将说:\"吾辈今日富贵,皆胡公所赐也!\"当听闻曾国藩在金陵病逝的噩耗,正在四川养病的鲍超立即设灵位痛哭。此后每逢两位恩师生辰,他必设牌位祭奠,以表追思。
\"湘军第一猛将\"的威名绝非虚传。胡林翼曾评价鲍超\"行伍以来,身经百战,每战必先,不避矢石\",其作战之勇猛冠绝东南诸省清军。咸丰七年(1857年)七月的黄蜡山之战堪称其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当时鲍超仅率三千霆军,竟敢分兵五路进攻十万太平军驻守的营垒。在主力即将溃败的危急时刻,他亲率二十余名亲兵冒死攀墙突袭,将\"鲍\"字黑旗插上敌军主垒。这一壮举极大鼓舞了士气,最终以少胜多,歼敌五千余人,攻破48座营垒,溪水尽赤。此战充分展现了鲍超过人的胆识和指挥才能。
除了作战勇猛,鲍超还深谙攻心之道。他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在残酷镇压的同时也招降了大量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年)招降张遇春部万余人,同年又收编保王洪容海部四千八百人。至同治三年(1864年)江西金溪之战时,更创下单次受降十万人的惊人纪录,这个数字相当于霆军兵力的五倍之多。据清史记载,鲍超在十余年征战中历经七百余战,擒获太平军将领数十人,累计歼敌三十余万,招降二十余万。
曾国藩晚年品评咸同时期名将时,始终将鲍超列为首选。他最初推许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鲍超为四大名将,后又调整为彭玉麟、杨岳斌、曾国荃、鲍超。在论及咸丰十年后的将领时,更盛赞\"水师杨岳斌第一,陆师鲍超第一\"。这些评价充分印证了鲍超在湘军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四川农家子弟到位列封疆大吏,鲍超的传奇人生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诗,更是晚清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