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遇刺身亡与东北易帜始末
1928年6月4日清晨,北洋政府末代掌权者、威震东北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乘坐专列从北平返回奉天(今沈阳)途中遭遇不测。当列车驶至奉天城南的皇姑屯三洞桥时,日本关东军事先埋设的数百公斤炸药突然引爆,将整节车厢炸得粉碎。这位叱咤风云的\"东北王\"虽被紧急送往大帅府救治,终因伤势过重于当日殒命。为防局势生变,其长子张学良剃发易服,假扮成普通士兵混在运兵列车中潜回奉天,在奉系元老张作相等人的支持下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启了充满危机的权力过渡期。
内外交困的东北危局
年轻的张学良接手的实为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关内战场上,北伐军已控制平津地区,十余万国民革命军陈兵冀东,对山海关形成合围之势;关外则面临日本关东军的步步紧逼——日军不仅频繁在奉天城郊举行实弹演习,更公然传唱\"南满乃日本生命线\"的军歌,两万关东军以保护侨民为名进驻铁路沿线。更棘手的是,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不断策动浪人制造事端,甚至暗中扶持宗社党势力策划\"满蒙独立\"。面对此等危局,年仅27岁的少帅必须在继续割据与国家统一间作出抉择。
历史性的易帜决策
经过与智囊团的彻夜密议,张学良于1928年7月1日向南京发出著名\"冬电\":\"自今以后,谨当追随国民政府,服从三民主义\"。这份措辞恳切的电报打动了蒋介石,双方秘密达成协议:东北将在7月22日全境易帜,作为交换,南京承诺保留东北军建制,并由张学良继续主政。然而就在易帜前夕,日本驻华公使林权助携首相田中义一的亲笔信直闯大帅府,威胁称若更换旗帜\"日本将采取断然措施\"。与此同时,奉系元老杨宇霆在军事会议上拍案反对:\"五色旗是张大帅留下的基业,改旗就是自毁长城!\"内外压力之下,张学良不得不宣布推迟易帜。
破局之路:外交斡旋与武力清障
为打破僵局,张学良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对外,他将日方抗议全部转交南京处理,借助国民政府的外交渠道争取英美调停;对内则连续召开军事会议,以悲怆之态向将领们陈情:\"日本要我们当第二个朝鲜,诸位甘心做亡国奴吗?\"当亲日派张宗昌率五万直鲁联军公开抗命时,少帅果断联合白崇禧部发动滦河战役,经七日激战全歼叛军。至此,最大内部障碍被清除。
青天白日旗飘扬关外
1928年12月29日黎明,沈阳城头终于升起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持续十六年的北洋军阀时代正式落幕。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中,张学良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化解了日本侵吞东北的危机,也为中国形式上的统一画上句点。但历史留给少帅的喘息时间并不多——关东军的战车已在南满铁路线上隆隆作响,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