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朝与匈奴王朝的军事力量对比,虽然确立了汉朝的相对优势地位,使其不再像汉武帝之前的君主那样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但真正能够为汉朝开疆拓土的,还是需要像霍去病这样的军事奇才。以漠南之战为例,这场战役绝非败仗,从战果来看,汉军共斩获匈奴首级一万九千余个,其中霍去病所部贡献了两千首级,约占全军战果的十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漠南之战的功臣并非只有霍去病一人,张骞正是在此战中因功获封博望侯。此外,参与后来漠北之战的右将军赵食其,也是在漠南之战后因功受封关内侯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孙敖这位常被忽视的将领。漠南之战后,他获得了惊人的九千五百户(一说八千户)的加封,这个数字不仅远超霍去病在此战中的封赏,甚至比霍去病后来\"封狼居胥\"后获得的封赏还要多得多。从封赏规模来看,可以合理推断公孙敖在漠南之战中的战功可能比霍去病更为显赫。
根据《汉书·武帝纪》的记载,汉军在初次从定襄出击受挫后,汉武帝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反而特意为此大赦天下。而当漠南之战取得胜利后,汉武帝再次在军中实施大赦,以大将军卫青的功劳为由赦免有罪将士,并赏赐卫青所部二十万斤黄金。从战略层面看,漠南之战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匈奴单于伊稚斜因畏惧汉军实力,在降将赵信的建议下远徙漠北,这大大减轻了汉朝北部边境的威胁,也为后来霍去病西征河西走廊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于霍去病与卫氏家族的关系,史料明确显示他们关系密切,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对立。据《史记》和《汉书》记载,卫氏家族\"一门五侯\"显赫一时,这五侯包括:卫青受封长平侯,其后因其军功,他的三个儿子各得一个侯位,再加上霍去病的冠军侯。当李广之子李敢击伤卫青时,霍去病甚至不惜在甘泉宫狩猎的公开场合射杀李敢为其报仇。在为人处世方面,太史公司马迁记载卫青不养门客、为人低调谨慎,而霍去病也效仿舅舅的做法。由此可见,卫霍两家实为一体,所谓对立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霍去病在射杀李敢后的第二年,还曾为太子刘据上书汉武帝,建议分封三位皇子到地方就国。最终汉武帝采纳建议,召集大臣商议为三位皇子确定了封地。这一史实记载表明,射杀李敢事件对霍去病的政治地位影响甚微。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在泰山封禅时特意带着霍去病的儿子登上泰山之巅,后来霍去病之子去世时被追谥为\"冠军哀侯\"(霍去病谥\"冠军侯\")。此后,汉武帝还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召入宫中,最终霍光成为汉武帝临终托孤的四大顾命大臣之首。
《史记》还记载,汉武帝曾计划发动一场规模堪比漠北之战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却因霍去病的突然去世而作罢。霍去病生前所任官职多为汉武帝特设,他更是汉武帝时期唯一获得双谥\"景桓\"的臣子。种种迹象表明,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确实非同寻常。至于霍去病的死因,虽然有人提出阴谋论,但史料仅以\"卒\"字记载,这与卫青及其他许多名人的记载方式一致。除非有明确证据表明是非正常死亡,否则不应过度解读。
霍去病应属正常死亡。考虑到西汉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医疗条件,虽然24岁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但并无证据支持被害之说。翻阅西汉史籍可见,即便是尊贵如皇帝、诸侯王,也有不少盛年早逝的案例。比如汉武帝钟爱的两个儿子——齐怀王刘闳和汉昭帝刘弗陵,都是二十出头甚至十几岁就去世,连子嗣都未能留下。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许多疾病难以预测和治愈,我们应当尊重历史记载,避免以阴谋论的视角过度解读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