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唐朝至近代,共有四次大规模出兵援助朝鲜抵御倭寇的侵扰。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当时,名将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中,以区区六千兵力,击溃了超过两万的倭寇大军,成功扭转战局。这场长达七年的抗倭战争,以丰臣秀吉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自此日本三百年内不敢轻易冒犯华夏。
李如松生于1549年,祖籍辽宁铁岭。他的父亲李成梁是镇守辽东的总兵,颇有声望,而李如松的师父正是才学广博的文人徐渭。自幼耳濡目染,李如松便展现出超凡的军事天赋。他随父亲征战辽东,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1592年,他因成功平定宁夏叛乱而晋升太子太保,声名鹊起,成为明廷倚重的干将。
其实,倭寇对华夏的觊觎并非始于明代。早在唐朝时期,他们就曾试图通过攻打朝鲜来侵扰大唐。然而唐军名将刘仁轨以少胜多,大败来犯之敌,令其不得不低头称臣,并派遣使节前来学习。到了明朝,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之后,急于对外扩张,以此保持武士阶层的战斗力。他于1592年三月发起大规模入侵,派遣十五万大军直扑朝鲜。国小兵弱的朝鲜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被迫向明廷求援。
明神宗在收到朝鲜的求救书信时,明朝内部正忙于宁夏战事,国力已显衰落。但他深知倭寇若得手,下一步必然直逼华夏。出于“唇亡齿寒”的道理,再加上朝鲜与明朝向来关系密切,作为宗主国的明朝不得不出兵。起初,神宗仅派祖承训率领五千精锐骑兵探路,结果不幸中了七百倭寇火绳兵的埋伏,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惨败激怒了神宗,也让他意识到形势的严峻,于是决定派遣李如松率领五万大军驰援。
1593年初,李如松抵达平壤。他身先士卒,冷静指挥,调集百门大炮猛攻城池,并率部攀登城墙插上明朝军旗,最终迫使守军溃散。此战极大鼓舞了朝鲜与明军的士气。随后,他采取“瓮中捉鳖”之策,利用鸭绿江冰面布置陷阱,大批日军陷入冰水,溃不成军。仅此一役,日军便损失惨重,十几万兵力锐减至不足六千,彻底丧失斗志。
李如松在陆战告捷的同时,还指挥水军切断了丰臣秀吉的补给线,逼得其不得不主动提出和议。短短一个月时间,李如松已让倭寇元气大伤,并收复多座失地。著名的碧蹄馆之战正是在此期间发生,他率领六千人歼敌两万,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尽管丰臣秀吉试图通过和谈拖延,但其野心未死。1597年,他再度派出三十万大军攻打朝鲜。明军此时虽只有十万人上下,但凭借先进的火炮与火药技术,屡屡重创敌军。最终,丰臣秀吉因战败而郁郁寡欢,1598年病逝。失去领袖的倭寇只能狼狈撤军,这场长达七年的战争终于以明朝和朝鲜的胜利告终。
这场战争不仅令丰臣家族失势,日本多年陷入经济困顿,更让日本在此后三百年间,不敢轻易再次挑衅中华。这一历史事实,充分展现了明朝在危急时刻仍有力挽狂澜的将领与国力。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