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来生
微信版第1788期
绩溪冯村,是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我国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在考察冯村时曾有诗句题咏冯村:“云横苍岭抱冯村,曲岸水街白屋群。秀色天成凝固乐,画游烟雨也销魂。”苍山莽莽,云雾缭绕中的艳丽冯村,曲水流觞的水街两岸,白屋成群,秀色天成,像是一首凝固的音乐,烟雨蒙蒙又犹如身在画中,不禁使人油然而魂灵感动。尤其是一座座横亘在槐溪河上、连通水街两岸的13座桥梁与水口上的九棵槐树,构成了冯村特有的水口风景“九槐十三桥”。
俗传徽州两个半水口之一的冯村水口,其“九槐十三桥”乃是最重要因素。据南开大学徽学专家卞利教授粗略统计,在古老的徽州大地上,为各地古村落起着交通便利作用的各类古桥梁约在四五千座之数。虽然这些古桥梁一般也各有其名,但是,如绩溪冯村这样,在水街桥梁命名时,刻意烙印程朱理学的儒家理念,有形和无形的教化子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则是极其少见的。冯村冯氏,由于其家族文化的惯性使然,不仅在其子孙分支厅屋的命名上,以古代教育内容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序号,而且在水街桥梁的命名上亦煞费苦心,用儒家的仁义道德礼教内涵为十三桥取名,不放过任何细节来濡染教化冯氏族人。
冯村槐溪(绩溪大源河源头之一)穿村而过,将村舍分成一南一北,水街(旧称“冯村铺”)长约二里,过去为通往旌德的古驿道。溪流上架有结构精美、造型各异的石桥13座。每座桥梁都依所在地形特色景观,取意于仁、德、礼、义等思想内涵,赋予立意隽永的桥名,顺次为:云庄、龙门、崇礼(理仁)、万年、荷花、红桥(益三)、大树(永瑞)、狮石(独秀)、安仁、崇义、尚德(并秀)、绿荷、北山。按照桥名所蕴含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德育方面,有龙门、崇礼(理仁)、万年、大树(永瑞)、安仁、崇义、尚德(并秀);二是按自然地理位置取名,有云庄、北山;三是以景色命名,如荷花、红桥(益三)、狮石(独秀)、绿荷等。
龙门桥,有“鲤鱼跳龙门”之意。象征冯氏子孙鱼跃龙门,出人头地,非富即贵也。该桥地形别致,桥下有一天然巨石横卧河心,石上有尺许洞孔,涓涓流水流经洞中回旋而下,水声如钟如罄,韵味无穷;春水泛涨,急流冲石,如苍龙跃波,激起重重白浪,别是一番景象。据《冯村志》记载,龙门桥即冯村桥,位于万年桥下游50米处,单孔石拱,桥腿落于石岩之上。桥面长10.7米,跨径3.1米,洞孔内高4.5米。桥面建“文昌阁”。明代建桥时,桥面建有桥亭五楹。西向拱顶嵌以石板,并镌“龙门桥”三个繁体大字。村人冯瑢撰有“冯村桥记”云:“每遇春夏水涨,村人不免有病涉之虞,有族叔志得同父义观,族弟得礼等捐资鸠工,凿石为梁,构木为亭,同心协力,不阅月而告成。”此为冯村建村后建的第一座桥。
龙门桥
崇礼(理仁)桥,这是旧时走冯村驿道进村后的第三座桥,取名寓意族人崇尚礼仪仁义,讲究温良恭俭让。此桥位于龙门桥上游50米处。据1998年版《绩溪县志》记载,崇礼桥为单孔石拱桥。冯村万年台(旧时戏台今不存)有一角落在此桥面上。桥面长9.5米,跨径6米多。桥的西向拱顶上镌有30厘米空体“理仁”二字,上款为“明成化己巳年”,下款为“八月吉旦立”。
万年桥,取名寓意子孙万万年,绵延千百代之意。该桥与崇礼(理仁)桥并列同向,跨径4.5米,西向拱顶原有石板一块,后脱落河中。桥始建于何时无考。东向与理仁桥相隔一米,故用平石条将两桥连接一体,筑成90平方米的平坦,作为看戏的好坦场。
永瑞桥,此桥为明代村人冯永瑞所建。又因位于冯村大树第(纪念东汉大树将军冯异而建)门前,所以又叫“大树桥”。此桥为单孔翘桥,跨径4.2米,长3.9米。桥的形式别具特色,其桥腿逐级搭翘,上架5根大石坊,坊上横铺长短一致的石板作桥面,似木楼面。桥的东向,村人冯百洲置长石条既作护栏,又作坐凳。西向置石凳二只,石坊上刻有“大明弘治壬戌年四月二日冯”;东向石坊上镌有“明信官冯永瑞男科第三裔孙转隆荣重修”。桥下河中有一石墩,直径米余,高近2米;犹如中流砥柱,每逢涨水,激起浪花数米高,十分壮观。1954年特大洪灾后,村中雇人将石墩凿去一截,墩脚尚在。无论是叫永瑞桥或叫大树桥,都是吉祥人瑞名称,都带有向善的正能量。
安仁桥,意谓平安仁慈,寄语冯氏子孙,只有仁怀慈善,村境方能平和安宁。安仁桥位于村中心地带,结构独特,一孔拱桥,跨径5米,桥面东西长30米,联接南北水街,形成一个四五百平方米的广场,俗称大坦桥,是村民聚会的场所。桥东向拱顶嵌有石板匾额一块,镌“安仁”二字,并有小字两行,上为“弘治元年孟秋十日”,下为“云庄冯瑊时美立”。 字迹清晰,雄浑古拙。桥面东沿河石栏杆可作坐凳。从桥底看,似乎分为三段。中段是民国20年(1931)修建,并在北壁嵌有碑记一块曰:“修补安仁桥记。此桥建于明代,本是完好,因为洪杨事后两间之中坍塌一洞,今厚诚堂于吴城所开福泰店,经批银币七百余元修补此洞。民国二十年一月落成纪念。冯燮成经手监修。”
崇义桥,寓意崇尚仁义道义正义。绩溪有俗语说:“跟好学好,跟衰学衰,跟着叫花打火堆。”所以做人必须要立定脚跟,义字当头,方能人正路正,子孙旺盛。崇义桥位于冯村水街29号民宅前,单孔石拱。西向拱顶横嵌匾额空隶“崇义”二字,上款小字为“成化丙午年”,下款小字“三月壬午”。
崇义桥
尚德桥,亦称并秀桥。尚德,即崇尚道德也。人无德不立,冯氏子孙,做人必须要讲道德。据《冯村志》记载,该桥位于冯村水街94、95号民宅门前,用跨径5.2米,宽1米,厚0.25米和0.3米的两块石条并架南北两岸而成,所以又称“并秀桥”。
按照仁义道德思想内涵取名的桥梁共7座,其中石拱桥6座,石梁桥1座。按照自然地理位置取名的桥梁2座,云庄桥和北山桥,均为石拱桥,分别位于冯村村头和村尾。
云庄桥,是古时候冯村通往云庄书院的孔径,故称“云庄桥”。云庄书院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明成化间村人冯瑢重建,并造云庄桥,是该村较早的石桥。据《冯村志》记载:云庄桥,在五都冯村,明成化间冯姓建。该桥位于冯村水口南侧,通往饭罗岱至坦头方向诸村,为单孔石桥,拱顶两向皆嵌石板,镌以空体“云庄桥”三个大字。云庄书院是安徽省境内较早的书院之一,朱熹曾到此讲学并为之题“一坞白云”。
北山桥,位于冯村北山脚,是冯村十三桥之最后一座桥,又是冯村进水口的第一座桥,故名“北山桥”。据《冯村志》介绍,此桥单孔石拱,桥面高于道路七个石级,所以当地又叫“弓背桥”。桥长5米,跨径3米。何时建造无考。
除此之外,按照景色来命名的桥梁还有4座,即荷花桥、红桥(益三桥)、独秀桥和绿荷桥。
荷花桥,取名寓意出淤泥而不染,冀希子孙要做人品高洁之人。荷花桥位于冯村进士第坊前,单孔石桥。桥面长7米多,跨径3.7米,有栏杆基石和荷花柱数根,以及流散数处的栏杆材料。
红桥(也叫“益三桥),石梁桥,位于水街冯定一住宅下首,用3块长4.1米,厚0.26米的石条架设南北两岸成平板桥,宽1.35米。该桥名象征鸿运当头,“鸿”与“红”俩字读音在绩溪岭北方言中是一样的。又因此桥为晚清时期村人冯益三重修,桥的石条数与人名的“三”巧合,故而又叫“益三桥”。
独秀桥(又称独石桥、狮石桥),位于冯村大树第门前,用一块长4.8米,宽0.5米,厚0.25米的石条横卧南北两岸,建于何时无考。1990年村中安装高压电时,一株古槐有碍,在砍古槐时将桥面打断,桥石抬到崇义桥下作捣衣石了。在岭北土话中,“独石”与“独秀”谐音,且“独秀”显得大气文雅,彰显了冯村人一枝独秀的文雅情趣。
绿荷桥,俗称“龟墩桥”,位于龟墩旁,单孔石拱,桥腿落在石崖上,与龟墩相依。因绿水长流,龟墩隐约晃漾,如同水中之荷叶田田,所以称“绿荷桥”。此桥跨径5米,长2.8米,通往长安镇梧村和清隐寺。
在绩溪,在古徽州,像冯村这样,一水东流,自然形成水街,且在区区两里路长的村内水街中,迤逦蜿蜒架起13座各种样式的桥梁,加上村口的九株大槐树,形成独特的“九槐十三桥”景观,并有意识的赋予十三座桥梁以儒家思想教化理念,着实是绝无仅有的现象。正是因为冯村冯氏的这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儒家教化作用,冯村冯氏才会出现兄谦弟恭,互让家产,父贤子孝,家族和睦的欣欣向荣景象,世代传为美谈。
(作者系原绩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