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有人称赞他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有人批评他为奸诈阴狠的权臣。至于伟大领袖毛主席,他对曹操的评价却与大众印象大不相同,当时更是开创性地提出了新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195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办公,他的保健医生徐涛也随行在那里。有一天,毛主席在大海里畅游之后,缓缓上岸,沿着沙滩散步。他边走边吟诵古诗,神情专注,徐涛在旁边听得多了,也逐渐将这些诗句记了下来。
徐涛出于好奇,忍不住问道:“主席,您吟诵的是什么人的诗?写得好吗?”毛主席微笑回答:“这是曹操的诗,很有气势,很美,出自《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观沧海》。”
这个回答让徐涛大感意外。因为在他的印象中,曹操不过是舞台剧和《三国演义》里的那个白脸奸臣、奸诈多疑的坏人。于是他追问:“曹操还会写诗吗?”毛主席听后带着几分遗憾,慢慢说道:“嘿,你这个大学生,确实该补补课了。曹操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
徐涛还是半信半疑,便继续问:“曹操?难道真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曹操?”毛主席略显不满,严肃地说:“还能有哪个曹操?就是你说的那个。”徐涛仍旧困惑:“可他不是个奸臣吗?”毛主席不悦地斥道:“你懂个屁!”随即展开了对曹操的历史评价。
毛主席指出,曹操的最大功绩是统一了中国北方,暂时结束了东汉末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在乱世中,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正如曹操诗中所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唯有国家统一,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有可能安居乐业。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曹操确实是个有本事的人。
除了军事上的成就,曹操还进行了重要的社会改革。当时,豪强大族崛起,垄断资源,压迫百姓。曹操敢于打击和限制他们的势力,并大力推行屯田制,发展农业生产,节约开支,使战乱后的社会逐步恢复生机。毛主席认为,这些措施充分显示了曹操的远见与魄力。
那为何曹操最终被视为奸臣呢?毛主席解释道,这与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密切相关。罗贯中延续了封建士大夫的正统观念,认定蜀汉才是合法政权,而曹魏是篡位伪政权,于是他将曹操描写成奸诈多疑、心狠手辣的大反派。《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影响极大的文学名著,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再加上曹操一生得罪了世家大族,后来这些势力掌权后,更极力抹黑他的形象。
毛主席明确提出,要为曹操翻案。很快,郭沫若便写下了《为曹操翻案》,在学界和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对曹操的负面认知。
作为诗人,毛主席格外欣赏曹操的诗作。他认为曹操的诗境界雄浑,情感真挚,既有慷慨激昂之气,也有忧国忧民之情。在读《古诗源》时,毛主席甚至亲自让卫士找来地图,以确认曹操北征乌桓时确实到过碣石山。那一年,毛主席在北戴河驻留许久,还亲登碣石山,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浪淘沙·北戴河》。其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句,正是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的意境,却升华到更高层次。
也正因为毛主席的推崇与化用,《观沧海》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被收入教材,成为人人熟知的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讲,曹操不仅被正名翻案,更因其文学与历史价值而真正实现了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