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无数杰出人物,但要论人才辈出、故事最为精彩的时期,三国时代当之无愧堪称第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曹操以枭雄之姿雄踞北方,孙权凭借江东基业稳坐东南,而白手起家的刘备则以仁德之名立足蜀地,三足鼎立之势由此形成。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三位雄主麾下都聚集了当时最顶尖的人才:刘备帐中既有\"卧龙\"诸葛亮运筹帷幄,又有\"五虎上将\"冲锋陷阵;曹操麾下谋士如郭嘉、荀彧智计百出,武将如夏侯惇、张辽勇冠三军;孙权则得周瑜、鲁肃等俊杰辅佐,更有太史慈等猛将效力。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名将中不少人最初并非直接效忠其主,刘备一生就曾与六位大才失之交臂,其中五人最终投奔曹操,一人归于孙权帐下。
首推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这位威震逍遥津的名将原本与关羽交情匪浅,刘备还曾救过他的性命。建安五年(200年)的合肥之战中,张辽仅率八百精锐突袭孙权十万大军,杀得东吴军队闻风丧胆,几乎生擒孙权。如此将才未能为刘备所用,实为憾事。究其原因,当时刘备尚在寄人篱下,而曹操已据有中原,兵精粮足,张辽这样的将才自然更倾向于选择实力雄厚的曹魏阵营。
其次是少年时便与刘备相识的田豫。建安初年,刘备依附公孙瓒期间,年轻的田豫曾追随左右。后因母亲病重,田豫不得不辞别刘备回乡尽孝。离别时二人执手相看泪眼,场面令人动容。与赵云暂别后又复归不同,田豫最终选择投效曹操。这源于他对刘备在公孙瓒危难时离去的行为感到失望——以忠义著称的田豫无法认同这种\"背主\"之举,这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第三位是刘备的昔日门生袁涣。这位以刚正不阿著称的谋士最初效力于吕布,下邳城破后归顺曹操。在曹魏政权中,袁涣力主推行\"屯田制\",为曹操解决军粮问题立下汗马功劳。其治国之才若能为刘备所用,蜀汉政权或能更早站稳脚跟。
西凉猛将庞德本可成为刘备麾下又一员虎将。他与马超原是刘璋部将,建安十九年(214年)因病未能随马超投奔刘备。若当时刘备能遣马超前去相邀,以二人交情,庞德必会欣然来投。可惜这一疏忽,使曹操帐下又多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
第五位是提出\"九品中正制\"雏形的陈群。刘备曾亲自登门延请这位名士,但因未采纳其\"不可轻取徐州\"的谏言而招致诸侯围攻,最终不得不投靠曹操。这一决策失误让陈群对刘备大失所望,后当攻取徐州后,曹操再访陈群,终得遇明主,其创立的选官制度影响中国仕宦制度达数百年之久。
最后是东吴名将太史慈。这位箭术超群的将领早先受孔融知遇之恩,又与刘备有过交集,却因刘备未能及时招揽,最终被孙权的诚意打动。建安十一年(206年),孙权亲自登门拜请,太史慈感其诚意出山相助,成为东吴重要将领。试想若刘备能把握机会,将这六位俊杰尽收麾下,三国的历史走向必将大不相同,或许就不会有\"天下三分\"的格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