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这个曾经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庞然大物,一度与美国并肩争霸,成为冷战格局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这个红色帝国最终只存在了短短69年。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后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职务,并解散苏联共产党,象征苏联的红旗也从克里姆林宫缓缓降下。伴随着这一幕,苏联的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时至今日,许多人仍然把苏联解体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戈尔巴乔夫。然而,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推动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恰恰是叶利钦。可以说,正是叶利钦亲手肢解了苏联,而他本人也因此坐上了俄罗斯首任总统的宝座。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完全可以努力谋取苏联总统的位置,为什么一定要把整个国家拆解掉呢?答案其实可以用一句俗语来形容——“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在苏联解体之前,叶利钦只是俄罗斯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这个位置虽然显赫,但与其他十四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地位并无本质区别。所有人都只是“省长”般的角色,缺乏作为独立国家元首的地位。然而,如果苏联解体,俄罗斯便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而叶利钦就能摇身一变,不仅成为总统,更是历史上记载的开国领袖。这份政治诱惑,对于像叶利钦这样渴望权力与声望的政治人物而言,几乎不可抗拒。当然,权力欲望只是表层因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苏联当时已经积重难返的困境。
在苏联的晚期,社会和经济问题日益恶化。普通百姓能直观感受到的就是经济停滞、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大多数人靠最低救济金勉强维持生计,腐败官僚横行无忌。回顾历史,斯大林曾以铁腕政策让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崛起为军事强国。但随着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遗产,苏联的道路逐渐摇摆。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他推行的“改革”和“公开化”,一方面暴露了苏联社会的深层问题,另一方面也让西方的思想与模式趁虚而入,导致意识形态逐渐动摇,社会信仰体系出现裂痕。
叶利钦本人对这个腐朽的苏联已经彻底失望。他在思想上和许多亲西方的精英一样,缺乏对自身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反而对西方模式心生向往。在担任莫斯科市长期间,他便尝试引入市场化改革,却在苏联的体制框架内寸步难行。即便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因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而阻力重重。叶利钦逐渐形成一种信念:不打破苏联,就无法改变现实。
正是在这种心态下,他开始接受甚至依赖西方的承诺。叶利钦天真地以为,只要苏联解体,俄罗斯摆脱其他共和国的“拖累”,转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么西方国家就会接纳俄罗斯,甚至给予帮助。可他没有意识到,这正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布下的圈套。苏联解体后,西方不仅拒绝了俄罗斯加入北约的请求,还引导叶利钦实施“休克疗法”,直接洗劫俄罗斯的财富,导致经济几乎崩溃,社会陷入混乱。结果,俄罗斯不但没有融入西方,反而被西方戏耍得满身伤痕。
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苏联解体前,叶利钦敢于挑战权威,被不少人视作“勇士”;但当他真正掌握权力后,却让俄罗斯跌入乱局。休克疗法使经济严重衰退,人民生活水平骤降,甚至平均寿命减少四岁。车臣分裂势力趁机坐大,社会陷入动荡。更严重的是,寡头集团借机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并渗透到政治中,操纵大选。昔日的超级大国,就这样迅速沦落为三流国家。难怪后来的调查显示,几乎99%的俄罗斯人都不愿回到叶利钦时代。
久加诺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解体的核心原因是上层腐败,而叶利钦选择解体苏联,本质上是因为他本人思想已经堕落,完全把个人私利凌驾于国家与民族之上。即便在1991年的全民公投中,九成民众都明确反对解体,叶利钦仍背着戈尔巴乔夫,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领导人签署“别洛韦日协议”,彻底瓦解了苏联。这不仅是对民意的背叛,更是一种赤裸裸的叛国行为。
苏联的覆灭为后人敲响了警钟。它不是因为外部敌人直接摧毁,而是因为内部的腐败与思想腐化导致。为了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中国必须坚持反腐斗争,防止西方思想渗透,加强制度自信和民族自信。同时,发展经济始终是根本,只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才能确保党和国家获得最坚实的支持。正如有人所说,如果苏共能像中共一样坚守原则,苏联或许不会解体。最终的结果是,苏联亡了,叶利钦成为西方政客的棋子,而真正的赢家却是西方资本势力。
这段历史无疑是一堂惨痛的课,提醒我们:一旦国家最高层失去信念,放任腐败蔓延,就会为外部势力趁虚而入提供机会。苏联的血色落幕,就是对后世最深刻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