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龙泉青瓷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传统瓷器珍品。在南宋时龙泉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使龙泉青瓷达到颠峰。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
精美赏析
分类:据龙泉青瓷博物馆记载,龙泉青瓷分黑胎开片和白胎青釉两类,也就是传统所说的哥窑与弟窑。
对于初学者来说,区分哥窑与弟窑的基本方法就是:看是否开片,开片的为哥窑,不开片的为弟窑。
关于胎体和釉水的划分,在古代并没有特别的细分。例如釉水,古人只是希望用地下的泥土去烧制天上的青,没有明确地区分到底是什么颜色。
龙泉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
——粉青:粉青釉的釉层中含有大量的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它们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从而在外观上形成一种和普通玻璃釉完全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梅子青:龙泉窑于南宋时期创烧的品种,与粉青釉同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胎质灰白,釉色浓翠莹润,如青梅色泽,故而得名。梅子青釉采用多次施釉法,入窑后经1260-1300℃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
——豆青:豆青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明以前微近黄色,至清代微近绿色。其釉色为青中泛黄,釉面光泽比粉青、梅子青弱。
明代豆青色釉烧制水平趋于平稳,基本色调仍以青中闪黄为主,而青色比以前淡雅。豆青釉层较厚,釉层乳浊度较高,入窑后还原烧成。
——米黄:米黄是龙泉青瓷的衍生釉色,是古代龙泉烧制中部分窑位还原不充分烧制的结果。工匠们的初衷是要烧出青色,意外窑变成了黄色。
米黄釉的釉层肥厚,釉面乳浊度较高,色泽米黄,黄中泛白,亦有黄中带青。现代米黄釉使用氧化焰烧成,釉色淡雅,类似谷物小米之色。
通过器型鉴定:仿烧往往选每个时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如北宋的执壶、五管瓶,南宋的莲瓣碗、凤耳瓶、鬲式炉、元代的牡丹纹大瓶、刻花大盘、各式香炉等器物。仿品很少是对照真品的实物进行仿烧,因此造型上线条呆板,缺乏神韵,颈肩部的转折十分生硬,足端部过于整齐,器型比例失调,器物形制的规格和尺寸也不够规范。
仿品的工艺颜色不匀称,且有严重的化工用料
真品的工笔流畅,修足也是标准的北宋工艺
通过釉面老化痕迹鉴定:胎釉。龙泉窑的釉和胎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
仿品是标准的化工釉料烧制,釉料纯度高,并且由于釉面没有老化,有贼光。
对比真品可以看出真品的釉面自然老化痕迹。
3、通过胎底的老化痕迹鉴定:
胎骨致密坚实,修坯方正利落且底部满釉
综合来说,龙泉青瓷的匠人往往根据自己的要求,采用加入不同比例的紫金土,来调整胎的颜色,从而制作出不同的瓷胎。 在烧造过程中适当调整胎土厚薄,釉水控制以及对烧制的控制,才形成了今天龙泉青瓷精彩纷呈的局面。 因此说龙泉青瓷最可贵之处就在于配方的研制、匠人的制瓷态度、作品所呈现出的绝美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