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着过去,也警示着未来。在对待近代侵略历史的态度上,日本的表现始终充满着矛盾与割裂 —— 既有过官方层面的反思表态,又不断出现否认、美化侵略的言行,这种 “表里不一” 的姿态,不仅伤害了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也为地区和平稳定埋下了隐患。
从历史脉络来看,日本并非没有过正视历史的时刻。1972 年,田中角荣首相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中,明确对日本过去的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损害表示 “深刻的反省”;1995 年,村山富市首相发表著名的 “村山谈话”,毫不含糊地承认日本 “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并表示 “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这些表态曾让人们看到正视历史的希望,也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现实却屡屡打破这种期待。日本国内一些势力从未停止过对历史的歪曲与篡改。部分政治人物每年执意参拜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将战犯与普通战死者混为一谈,实质是对侵略历史的美化与认同;历史教科书中,对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惨无人道的罪行轻描淡写甚至刻意删除,试图抹去侵略的痕迹;在钓鱼岛、南海等问题上,日本又常常罔顾历史事实,凭借武力或政治操弄挑战国际共识,暴露其扩张野心的延续。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有几届政府发出了忏悔的发言,日本也从未像德国那样,对二战中的受害国给予系统、全面且具有实质意义的经济补偿,这成为其历史态度 “表里不一” 最鲜明的佐证之一。德国在战后通过《联邦战争赔偿法》等一系列法律,明确对犹太民族、波兰等受害国家和群体进行赔偿,截至目前,德国的战争赔偿金额已超过千亿美元,且这种赔偿并非简单的经济支付,更包含着对历史罪责的深刻承担与对受害者的人性抚慰。德国企业也积极参与赔偿,如西门子、大众等公司都曾为战时强制劳工支付补偿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历史的忏悔。
反观日本,在战后的赔偿问题上始终态度消极、闪烁其词。尽管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日本与部分亚洲国家签订过双边赔偿协定,但赔偿金额远低于战争造成的实际损失,且多以 “经济合作” 的名义变相支付,回避了 “战争赔偿” 的核心定性。对于中国、韩国等国家的民间受害者,如慰安妇、强制劳工等,日本政府长期以 “国家无答责”“已通过双边协定解决” 等理由推诿责任,拒绝给予合理赔偿。即便是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部分日本企业被迫作出补偿,也往往附加苛刻条件,缺乏真诚悔罪的态度。这种对赔偿责任的逃避,使得那些在战争中遭受深重苦难的个体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正义,也让日本的 “反省” 显得空洞而虚伪。
这种 “表里不一” 的根源,在于日本社会对历史认知的撕裂以及军国主义思想的残余。一方面,战后和平主义思潮曾对日本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了部分有识之士对历史的反思;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亲历战争的一代人逐渐老去,历史记忆的传承出现断层,加上右翼势力的刻意引导,不少日本民众对侵略历史的认知变得模糊甚至错误。更重要的是,日本从未像德国那样对军国主义进行彻底的清算,使得侵略思想的毒瘤未能被彻底铲除,为否认历史的言行提供了土壤。而在赔偿问题上的消极态度,正是这种不彻底清算的直接体现 —— 不愿通过经济层面的付出正视战争造成的物质与精神创伤,本质上是对侵略罪责的逃避。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重蹈覆辙。对于日本的 “表里不一”,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其国内正视历史的积极力量,不否定任何真诚的反思与道歉;更要对任何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坚决反对任何伤害民族情感、损害国家利益的行径。我们应通过历史教育,让更多人了解真相,筑牢历史记忆的防线;同时,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声,推动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侵略历史成为不容篡改的共识。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和平共处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和平的基础是正视历史、尊重事实。只有当日本真正做到言行一致,不仅在口头上反省历史,更在行动上通过赔偿等方式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以实际行动彻底反省侵略历史,才能赢得亚洲各国人民的信任,才能让地区和平稳定的根基更加牢固。否则,“表里不一” 的把戏只会不断消耗其国际信誉,最终损害的不仅是邻国关系,更是日本自身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