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的历史舞台上,有一位女性不仅能与中国的武则天相提并论,甚至被尊称为“大帝”。在俄罗斯数百年的帝国史里,只有她一人配得上这个称号,她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娅·奥古斯特·弗雷德里卡,1729年,出生在普鲁士王国,她的父亲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的亲王,母亲是霍尔斯坦公主,看上去身份不低,但两家其实早已没落,家境并不宽裕。
索菲亚从小就聪明,爱读书,在她十四岁那年,当时的俄国女皇伊丽莎白,为外甥彼得挑选妻子,索菲亚被相中,成了未来的王妃。
不过她的丈夫彼得并不喜欢,对他而言,这桩婚姻不过是政治安排。1745年,索菲亚在圣彼得堡大婚,改名为叶卡捷琳娜。
婚后彼得痴迷军事演习,整日沉迷于与侍从厮混,对妻子漠不关心。叶卡捷琳娜在冷落中唯一的慰藉,就是读书,她研读法语、哲学、政治著作,把自己封闭在知识的世界里。
1740年,叶卡捷琳娜生下儿子保罗,这给了她一丝安慰,可孩子很快被伊丽莎白女皇夺走抚养权,她失去了为人母最基本的幸福。
丈夫对她的冷淡,让她逐渐寻找情感寄托。叶卡捷琳娜先后与几位青年男子有过暧昧关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奥尔洛夫兄弟。与这些人的关系,不只是感情,更是政治投资。
彼得对此并不在意,他自己也花天酒地,甚至当众调侃妻子,夫妻关系彻底名存实亡。
1762年,伊丽莎白女皇去世,彼得继位为皇帝。新皇帝很快暴露出性格中的弱点,他崇拜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企图模仿对方,却忽视了俄罗斯的国情,他疏远正统的东正教会,得罪贵族,甚至公开打算休掉叶卡捷琳娜。
在这种局势下,叶卡捷琳娜秘密联络禁卫军,依靠奥尔洛夫兄弟的帮助,策划了一场政变,彼得当时正在外地度假,浑然不知。
当叶卡捷琳娜披上军装,亲自带兵进宫时,禁卫军士兵纷纷下跪,称呼她为“女皇”。
不久,彼得被迫签署退位书,几个星期后,他离奇死亡,史书没有明确交代死因,但多数人相信他死于政变党羽之手。
叶卡捷琳娜顺理成章登基,成为俄罗斯的女皇。
登基之初,国家国库亏空,农民贫困,社会矛盾尖锐。叶卡捷琳娜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同时召集顾问,试图效仿启蒙思想来治理帝国。
她阅读伏尔泰、狄德罗的著作,还与伏尔泰保持书信往来,自称是“开明的君主”。叶卡捷琳娜主持编写《法典大纲》,虽然最终未能彻底推行,但在当时已显示出她对法治的重视。
叶卡捷琳娜也尝试改善农奴制度,可在强大的贵族阻挠下,这项改革收效甚微,尤其在普加乔夫起义爆发后,她更加依赖贵族的支持,农奴制反而更加沉重。
在对外政策上,叶卡捷琳娜展现出强硬的一面,她在位三十五年间,三次对奥斯曼帝国发动战争,成功夺取黑海出海口,吞并克里米亚。她支持瓜分波兰,使俄国的势力深入欧洲腹地。
据统计,她在位期间,俄罗斯的版图扩大了六十多万平方公里。黑海舰队的建立,也让俄国首次拥有真正的南方海军力量。
这些战果,使俄罗斯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叶卡捷琳娜的私生活一直是被世人津津乐道,她有过二十多个情人,但这些人并非只是情爱伴侣,他们中的不少人,也是在政治、军事上发挥作用的合作伙伴。
最典型的就是格里高利·波将金,他不仅是她的情人,更是她的左膀右臂。波将金主持南方扩张,规划新城,建立黑海舰队,为俄罗斯留下深远影响。叶卡捷琳娜给予他极高的权力和财富,而他也用忠诚与军功回报她。
除了战争与权力,叶卡捷琳娜对文化艺术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她下令修建剧院,收藏欧洲名画,支持教育事业,还创办了斯摩棱斯克女子学校,推动女性接受教育。
叶卡捷琳娜大量收购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使俄罗斯一度成为欧洲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可以说,她既是一个铁腕女皇,也是一个有文化理想的女性。
1796年,叶卡捷琳娜因中风去世,享年六十七岁。她留下的是一个疆域辽阔、军力强盛的帝国。
在俄罗斯几百年的历史上,只有叶卡捷琳娜一人被称为“大帝”,就连普大帝都非常崇拜她,她让俄罗斯真正踏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正如叶卡捷琳娜曾说过的那句话:“如果我能活到两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这句话或许夸张,却也反映了她的野心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