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古代,读书或习武的终极目標往往是走进官场,为朝廷效力。为此,多少学子甘愿耗尽青春,十年寒窗如一日,只为在科举的金榜上留下一笔,盼望一朝名落孙山,改写自己的命运。
在清朝末年、光绪年间,确有这样一位青年才子,名叫骆成骧。他自幼天资聪慧,才思敏捷,文笔跌宕有致,常以独到的见解和扎实的学问让人侧目。走过一个又一个科目关卡,他从秀才、举人一路闯到进士,经历了无数历练与考验。最终,他带着满腔的自信来到殿试的殿堂,准备迎接王朝最高规格的考核。
殿试之日,殿庭灯火通明,檀香袅袅,文案案牍在案几间来回翻飞。骆成骧面对光绪皇帝设置的难题,不仅闸述了自己的治国之策,分析了当前政务的利弊,更在骨感的现实面前提出了若干具体的改革路径与可执行的方案。其言辞清晰,条理分明,既有宏观的国策构想,也不失对百姓疾苦的切身关怀。笔走龙蛇之间,他在试卷末端写下了八个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字如同铁钉钉在纸上,显露出满腔的忠诚与担当。最终,这份真诚与胆识深深触动了光绪,皇帝以极高的评价将他钦点为状元,众人也为他这份气度而惊叹。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尽管光绪自称天子,但朝政大权多被慈禧掌控,皇帝的声音在实际运作中往往被削弱,难以左右国事。骆成骧从皇帝的处境出发,看到一个青年君主在权力结构的夹缝中苦苦挣扎,他的愤懑与正直在笔端跃然,因而在文字里倾诉心声。光绪则被这份忠诚所感动,感觉到这位新人有可能成为朝廷的中坚力量,愿意给予提拔与任用,以示对其忠诚的认可。然而,现实的桎梏很快显现,慈禧的强势干预像一座高墙挡在前方,阻隔了骆成骧走上更高职位的道路。最终,这位才俊虽然在科举之路上名列前茅,却始终未能获得应有的重用与长期的任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