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更替,天时、地利与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而其中“人和”常常是最关键的因素。纵观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业,也涌现出不少英才将领,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韩擒虎与贺若弼二人。若无他们在战场上的赫赫战功,隋军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横扫江南,直取建康,完成灭陈大业。
韩擒虎,出身显赫世家,其父韩雄是北周名将,屡建战功。自幼耳濡目染,加之天生身材魁梧,英姿勃发,俨然一副天生的将军模样。然而他并非只懂武艺的莽夫,对经史子集亦颇有研究,可谓文武兼修、智勇双全。韩擒虎最为人称道的功绩,莫过于亲手擒获陈朝末代皇帝陈叔宝。当年隋军南征,他并未与贺若弼正面对抗陈军,而是另辟蹊径,带领五百精兵,趁夜疾渡长江,仅用半日便夺下建康城门。陈叔宝虽下令抵抗,但将士们一听对方大将竟是韩擒虎,顿时军心涣散,纷纷溃逃,最终他几乎兵不血刃地生擒陈叔宝。这份战功本应让他居首,然而因纵容部下扰乱宫室,被削一等,降封县公,调任凉州总管,以防御边境为主。幸运的是,他懂得守分,不骄不躁,未触动杨坚的利益,加之早早去世,未卷入后续政争,最终得以寿终正寝,算是名将中难得的善终。
相比之下,贺若弼的人生就坎坷得多。他同样出身名门,父亲贺若敦在北周立下赫赫战功,却未获重用,心中不平,言辞不慎,结果惹祸上身,被权臣宇文护逼迫自尽。在弥留之际,贺若敦叮嘱儿子两件事:一是未能平定江南,望其子继承遗志;二是因口舌之祸而丧命,务必谨言慎行,甚至以锥刺舌,以示警戒。可惜,贺若弼记住了“建功立业”的嘱托,却未真正领悟“谨言慎行”的道理。
贺若弼少年时就武艺高强,学识广博,不输韩擒虎。早年他谨守父训,言语谨慎,得以在朝廷立足。隋军南征陈朝之战,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战时筹谋周密,行军纪律严明,军中不扰百姓,因此深受士民拥戴,战功卓著。然而,命运与他开了一个玩笑——陈叔宝已被韩擒虎先行擒获。朝堂上,二人为争头功一度剑拔弩张,幸得隋文帝调和,才化解矛盾。此后,贺若弼依然位列上柱国,封国公,拜大将军,还获赐陈叔宝之妹为妾,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功高震主的道理古已有之,贺若弼却浑然不觉。他自恃战功赫赫,渐渐傲慢,甚至对隋文帝的人事安排妄加议论,言语放肆。文帝虽不满,但念其功劳,只是降爵再复爵,让他安享荣华,却已剥夺实权。遗憾的是,贺若弼并未懂得收敛,待隋炀帝尚为太子时,竟公开称“唯有自己才是真正的大将”。待炀帝登基,他又私下非议其奢靡生活,最终被告发问斩,命丧口舌之祸。
一生之功,尽毁于一张嘴。与韩擒虎的低调守分相比,贺若弼虽英勇不凡,却终究未能逃过“功高不赏、言多必失”的宿命。两人不同结局,正是隋初名将命运的写照,也折射出帝王权术之下的无情与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