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去世前,将继承人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与李严,史书因此记载为白帝城托孤。
一、诸葛亮
诸葛亮此前在史书中已多有记载,读来熟悉,但这里再概括要点:他出身于琅琊郡的阳都,今属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公元前后建安年间的十多年里,他在南阳隐居耕读,孜孜不倦地钻研政事与军事谋略。经过三顾茅庐的试探与卓越的说服力,亮终于投身天下大事,先后周旋于东吴、北向川蜀、南征孟获,后又北伐曹魏。凭着非凡的才干与坚定的信念,他为蜀汉的建立与汉室的复兴立下不朽功业,被后世誉为兴汉之主力军与治理之核。托孤之时,刘备对他深信不移,话语中透露出超越常人的信任与重托。
在白帝城托孤之际,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段话既是高度的赞誉,也是对未来政治格局的充分授权,体现出刘备对亮在国事治理方面的全面信任与依赖。
二、李严
李严(?—234年)生于南阳一带,早年投奔荆州牧刘表,历任吏员、秭归县令等职。后来转投益州牧刘璋,任成都县令、护军等要职。公元建安十九年(214年),随着刘备攻克益州,李严被任命为裨将军、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辅汉将军、尚书令、中都护、乡侯、假节等职,政治与军事地位日益提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时,辅汉将军李严与马超、许靖、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一同劝请刘备称汉中王,向帝业的巩固迈出重要一步。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逝世后,李严与诸葛亮同被任命为托孤大臣,承担着辅助继承人、维持政权的重任。建兴九年(231年)因诸葛亮北伐途中押运粮草之事受到贬黜,未及久留便回归本职。建兴十二年(234年)在诸葛亮去世不久后李严也去世,显示出他在乱世中依旧坚守职责的晚年。李严的生平既是南阳本土力量的体现,也是“南阳派”在蜀汉政治舞台上的重要组成。
对比来看,一位“躬耕于南阳”,一位在南阳生长发育,恰恰揭示了刘备对南阳势力的高度器重——他曾把军政重心安置在南阳新野,以此来稳固后方和人心,凸显了南阳派在蜀汉初期的核心影响力与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