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氏名将的辉煌,实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最初的第一位大将是高宠,中期则由陆文龙担纲主力,到了后期,杨继周接过旗帜接续战力。在陆文龙尚未抵达岳家军身边之前,年少的岳云一度成为岳家军武力的极限标尺,几乎是全军力量的天花板。
陆文龙本来是潞安州节度使陆登之子。金兀术攻破潞安州,陆登在战斗中不肯后退、奋力抵抗,最终为国捐躯。此时陆文龙年幼,对国仇家恨一无所知。因为父亲的忠勇未被辜负,金兀术便收他为义子,出于对陆家忠义的欣赏,格外宠爱他,亲自授艺传功,教他剑术枪法与战阵谋略。陆文龙天赋出众,勤学苦练之下,武艺大进,竟然在技艺与气势上远超了自己的师父。
陆文龙在完颜金弹子战死不久便来到中原,这一到来正好填补了金弹子死后金国武将的空缺。陆文龙的出现,使得原本就对岳家军构成威胁的格局再次翻转,岳家军的形势因此蒙上阴影,隐隐地出现被对方压制的隐患。
彼时的岳家军因为高宠早逝,攻城略地的主力与标杆人物已然转移到其他将领手中,攻城拔寨的重任落在了岳云以及几位年轻将领肩上。军心尚稳却力量分散,面对新兴的强敌,局势显得异常紧张。
为了对付陆文龙,岳飞在战术上走出了一条非同寻常的路——他采取了车轮战的策略,以五打一、逐步牵制的方式,力图以耗竭对手体力来换取胜机,尤其针对初出茅庐的陆文龙这种强劲对手。整装出战的双方,气势如雷,战幕初起时就让人屏息。
最初由余化龙出马,与陆文龙对阵三十回合未分胜负而退;随后何元庆上场,两人交锋三四十合,仍以平局收场。接着严成方、张宪、岳云依次与陆文龙对阵,均在四五十合之间握手言和。尽管全都以平局告终,但陆文龙的精力与耐力却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持久力,毫无疲态的表现让人惊叹不已,这也是岳飞最终暂时悬置战斗、避免无谓损失的根本原因。
车轮战的根本目的,是用耗竭对手的体力、削弱他们的斗志,为最终生擒活捉打下务实基础。然而当这套战术在陆文龙身上并未见效时,岳飞心里不禁生出担忧,终于只能选择暂时停战,撤回阵地。那么,为什么岳飞不亲自出面迎战陆文龙呢?
首先,作为三军总帅,岳飞地位尊崇、权威巨大,若他放下身段亲自迎战,势必承担极高的战略风险。主帅身份不同于统领部队的将领,不能为了一时的勇猛而让自己陷入不可挽回的境地。其次,按书中的武力设定,岳飞的实力并不一定能胜过岳云与张宪等人。以金兀术为参照,若要力克金兀术,岳飞也需要七八十回合的时间,但金兀术在岳云、张宪面前曾有被伤的一合,虽有特殊原因,破绽并不减少。若连大公子岳云都难以击败陆文龙,岳飞若亲自出战,胜算又有几分呢?
再来,所谓两虎相争,终究难免受伤。若让岳云等将领蜂拥而上,确实可能迅速摆平陆文龙,但这也未必是答案,因为过度猛攻可能伤及对方这位极具天赋的战将。岳飞追求的是生擒活捉、以其用于己用的目标,而非将其性命摧毁。
综上所述,岳飞并非不愿出战,而是综合考量战略风险、个人实力对比以及对未来战局的整体规划后,选择不亲自上阵。这样的决策背后,既是对兵法的冷静运用,也是对国家未来格局的深思。你怎么看待岳飞不亲自出战陆文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