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以屠杀功臣而闻名,当然不是说,汉高祖的功臣都被他杀了。实际上,他对那些有功之人极其倚重,西汉初年的功臣集团便成为稳定政局的重要支柱。众所周知,在他背后有一批功臣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帮助大汉王朝走出危局,挽救了根基岌岌可危的局面。
张良,字子房,原韩国贵族出身,早年曾参与博浪沙之策,意在刺杀秦始皇。后来他向刘邦献策,劝刘邦在鸿门宴上与项羽求和以保存实力,并通过为项羽叔父项伯疏通关系,帮助刘邦脱离险境。此后他还提出一系列重要策略: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以广泛提拔韩信等人来提升实力,并主张乘势追击、围歼项羽。对分封制度的调整,他力主以夙怨雍齿的思想来确保分封能井然有序。刘邦对他高度赞赏,曾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在汉初三杰之中,韩信虽功高而心怀不轨,常被刘邦猜忌,最终难逃被处死的命运,这在权力博弈中并不罕见,亦属情理之中的结果。然而,刘邦甚至一度对萧何心存猜疑。萧何对汉朝的建立功德无量,百姓对他推崇有加;刘邦长期征战在外,担心萧何日后凭着德望与人望起到动摇政权的作用,于是对他的专心工作态度多有疑虑,担心他会借势而图推翻刘氏的统治。幸而萧何最终以自我降格、以自污之法化解了这场疑虑,继续稳固了新生政权。
相对张良,刘邦对他的怀疑几乎为零,原因就在于他并无被怀疑的条件。张良长期贴身左右着刘邦,始终在身边辅佐,且因体弱多病,从未负担过军务和作战任务。即便他有异志,也没有实际的军事能力来实施反叛,因此刘邦并未把他当成潜在的威胁来对待。
张良并非只是单纯的文种,他更像历史上的范蠡,深知何时进、何时退的分寸,懂得在政治风暴中以恰当的时机施展才智。这样的人,往往能够在复杂的权力格局中活得长久,成为关键时刻稳定局势的关键力量。
这样的人才能长久地存活在风云之中,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