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刘封从上庸三郡返回成都。刘备见到刘封后,首先责备他在处理孟达问题上过于严厉,又在关羽急需援助时按兵不动,甚至在关羽兵败被杀时也未伸出援手。但对于失守上庸三郡这一关键事件,刘备却只字未提。这说明刘备虽然失望,却并没有立即下定必杀之心。然而,后来诸葛亮的一句话,却彻底改变了局势,让刘备萌生了杀机。诸葛亮说:“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这短短一句话,直接决定了刘封的生死走向。为何诸葛亮必须说出这句话?刘备又为何最终痛下杀手?这一切还得从刘封的身世说起。
刘封原本并非刘备亲生之子,他的父亲是长沙罗侯寇氏。刘备客居荆州时因膝下无子,便收寇封为养子,从此改名刘封。刘封少年时便以勇武闻名,性格刚烈,精于武艺。公元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对抗张鲁,到达葭萌关后,他广施恩德,尽力收买人心,却从不提攻打张鲁的事。次年张松迎立刘备的阴谋败露,刘璋与刘备彻底决裂。庞统在绵竹战死后,刘备从荆州调来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入蜀作战。年仅二十出头的刘封也随同西进,凭借骁勇之姿屡立战功,攻城略地几乎无往不利。益州平定后,他因军功被任命为副军中郎将。
到了218年,刘封随刘备北上攻打汉中。曹操亲自率军来援,刘备则以逸待劳,并派刘封出战。曹操讥讽刘备只会让“假儿子”出马,甚至打算让自己的儿子曹彰来迎战。不过,因战事突变,曹操撤军,双方未真正交锋。此事虽是插曲,却显露出刘封在战场上的重要地位。
219年,曹操撤出汉中不久,刘备完全掌控汉中地区。他随即命宜都太守孟达率军攻占房陵。为稳妥起见,刘备又派刘封自汉中南下,前往增援并统领孟达军队。二人联手逼降上庸太守申耽,成功占领上庸。刘封因此升任副军将军。至此,刘封作为年轻将领,勇武过人、战功卓著,未来若无意外,本可像关平、张苞一样,成长为蜀汉的中坚大将。
然而,刘封随后的种种举措却葬送了前途,也断送了蜀汉的重要战略机遇。
其一,他拒不响应关羽的调令。219年关羽为缓解汉中压力,主动北上围攻襄樊,多次召唤刘封、孟达出兵协助。然而刘封以“山郡初附,不宜动摇”为由拒绝出兵,结果导致关羽孤军作战惨败,被擒杀。事后刘备深恨不已。
其二,他在上庸内部与孟达严重失和。孟达虽为降将,但攻房陵、取上庸皆有功劳,本应同心协力稳固新占领地。但刘封仗恃武功,反而处处欺凌压制,逼得孟达不满,最终率四千部众投降曹魏。
其三,丢失了极为重要的上庸三郡。上庸地处汉江上游,地势险要,对襄阳乃至洛阳形成巨大威胁。蜀军据守上庸,可以居高临下攻襄阳,甚至有机会切断曹魏南北联系,直逼洛阳。然而,因刘封处理失当,最终失守上庸,令蜀汉痛失战略要地。
尽管如此,刘备最初对刘封的态度仍是责备多于杀意,他只是恨其不成材。但诸葛亮一句“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却彻底改变了刘备的心意。刘封勇猛刚烈,但却刚愎自用、擅自抗命,又有养子身份的尴尬。一旦刘备百年之后,刘封极可能成为蜀汉政权的不安定因素。与其留下定时炸弹,不如早做处理。于是刘封的命运就此注定。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说:“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意思是说,刘封身处敏感位置,却不懂自我约束,反而一再招祸,最终自取灭亡。
回望刘封的一生,他原本有机会成为蜀汉的栋梁之才,但因性格刚猛、心胸狭隘,加上缺乏大局观,最终断送前途。若他能在尴尬的位置上谨言慎行,懂得自处,不逞一时之勇,或许便能避开悲剧,安稳度过一生。刘封的故事,再一次印证了“性格即命运”的古训,也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历史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