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是这样说的:“干啥啥不行,甩锅第一名!”这句话,生动描绘了那些在遭遇失败时,不愿自我反省、却总是将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的人。今天我们要聊的主角,正是三国时期蜀汉后期的重要人物——姜维。这个曾被诸葛亮亲自选为接班人的将领,其一生经历,恰好印证了这句俗语的讽刺意味。 不少人或许会疑惑:姜维不算弱将,他在诸葛亮去世后,多次率领蜀汉军队北伐中原,对抗魏国,怎能说是“干啥啥不行”?又怎会落得“甩锅第一名”的名号?其实,如果仔细阅读过《三国演义》的故事,就会发现,这样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 在演义的情节中,姜维的确是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也曾六出祁山,结果同样以失败收场,但诸葛亮的败北,大多源自天时、地利或后勤条件的制约,而非谋略本身的问题。相比之下,姜维多次出征,却屡屡因为自己战略筹划不足而导致惨败。他个人的勇武无人否认,作为冲锋陷阵的先锋将领,他确实是好手。但若要像诸葛亮那样,运筹帷幄、洞悉全局,姜维显然力有不逮。这就是“干啥啥不行”的真实写照。
再说“甩锅”。姜维的习惯性推责,在《三国演义》中屡见不鲜。比如,他曾在铁笼山围困司马昭时,当众感慨:“昔日丞相在上方谷,未能擒住司马懿,此事吾常以为憾。今日擒拿司马昭,必能雪此前耻。”这话表面上是表达雄心壮志,但细想之下,却暗藏玄机:如果成功了,那是自己超越诸葛亮的功绩;若失败了,就有借口——连诸葛亮都奈何不了司马氏,他姜维失败又何足为奇?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邓艾在祁山设下长蛇阵,姜维无法破解,便称“此妙计唯我师诸葛丞相方能应对”。这话听似赞美恩师,实际上却是暗暗把自己的无能推到诸葛亮不在的身上。而最严重的一次甩锅,发生在姜维屡战屡败之后。那时,蜀军将士死伤惨重,张嶷等大将更是战死沙场,蜀中怨声载道。姜维为了脱身,竟效仿诸葛亮在街亭失利后的做法,上表自贬。可不同的是,当年诸葛亮被贬,实际上依旧保留了丞相之职,大臣和刘禅都明白不能失去他。而姜维此举,却明显是作态,既求“自谦”,又牢牢保住大将军的兵权,反倒给人一种贪恋权位的印象。综上所述,姜维既无诸葛亮那般全局筹谋的远见,又总是在失败后将责任推到已故的恩师身上。若诸葛亮泉下有知,恐怕也要为自己当年的慧眼失准而痛心。可以说,姜维的确应了那句俗语——干啥啥不行,甩锅第一名。他或许有勇有谋的一面,但更多时候,却是用甩锅掩盖失败。倘若诸葛亮真的还在世,怕是早就被他气得吐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