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改写版)
项立刚曾经提出过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两座城市投下了原子弹,这一举动直接迫使日本宣布投降。表面上看,这是两颗原子弹造成了二十余万人的惨痛伤亡,但从另一层面来说,却让日本避免了更为惨烈、旷日持久的战事,也使其免于更大规模的毁灭性惩罚。换句话说,这场灾难,反而在某种意义上“拯救”了日本。
那么,如果当年美国并没有投下原子弹,日本的命运会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一直是历史讨论中的焦点。尤其是在中国“九三阅兵”临近之际,日本不仅没有表现出反思姿态,反而公开劝阻其他国家参加,声称阅兵带有强烈的反日意味。这种态度在中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再次暴露出日本在二战问题上缺乏应有的忏悔与反省。
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日本在二战末期已被拖入全面崩溃的泥潭。其军队主力长期困守中国战场,国内经济资源枯竭。战争使日本的财政几乎全部倾向军事开支,民众的生活被压缩到极限。粮食供给骤减、军工生产大幅下滑,交通和运输体系因盟军封锁而瘫痪。可以说,当时的日本已是强弩之末,一旦盟军发起总攻,等待它的将是彻底的崩溃。
在中国战场,国共两党军队都在消耗并打击日军。假如美国未使用原子弹,大量美制装备会被倾销到中国,极大提升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尤其是共产党军队的战斗力在后期不断提升,游击与正面作战经验丰富,若获得更大规模的装备支持,必然能在较短时间内粉碎日军残部。与此同时,苏联按照雅尔塔协议出兵东北,关东军将土崩瓦解。日本不仅面临中国军队的歼灭性打击,还要承受苏军的猛烈攻势。
再考虑盟军登陆日本本土的情况。以冲绳战役为例,美军在拥有海空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依然伤亡惨重。如果全面登陆日本,那将是一场极度残酷的城市巷战。日本当时的防御体系仅完成一半,兵力不足,装备陈旧。一旦战事升级到本土全面作战,日本的工业、城市乃至社会秩序将被彻底摧毁,伤亡人数可能远远超过原子弹造成的损失,甚至达到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规模。
由此可见,美国投下原子弹,实际上是抢夺了战争胜利的果实,也为日本保存了不少元气。日本因而避免了被彻底打散、甚至像德国一样被分裂成两个国家的结局。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战略考量,选择在战后大力扶持日本,使其得以保存工业基础并迅速恢复经济。正是这种“幸运”,让日本在战后几十年间成长为亚洲经济强国。
因此,日本若要诚实面对历史,就应认识到:原子弹不只是伤害,更是某种意义上的“庇护”。没有原子弹,日本将付出十倍甚至百倍于此的代价,不仅会被美军和苏军击垮,更会在中国军队的反攻中失去最后的抵抗力量。而在那样的情况下,日本的未来恐怕就不再是一个统一、快速崛起的国家,而可能长期陷入分裂与衰落。
今天的日本若还沉溺于“受害者”的叙事,试图掩盖侵略历史、为军事正常化铺路,那不仅是不负责任的历史态度,也是对未来的危险幻想。真正值得反思的,不是如何卖惨,而是当年那份狂妄自大与对战争的迷恋。如果再一次走上战争的道路,日本或许再也不会得到当年的“幸运”。
——王新喜(改写整理版)
你要不要我帮你再加一些历史细节或数字,让改写后的文章更有史料感和论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