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关注本期的国际观察与分析。 本期评论聚焦中东局势,分析这一地区或将再次迎来一轮重大的政治与军事变局,或对区域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话题在近来多方表态与事件叠加后,显得尤为敏感而耐人深思。
8月29日,黎巴嫩政府军最高指挥官海卡尔在公开场合发表声明,表示军方已获得授权启动一项高度敏感的行动,并将调动一切必要资源和手段确保任务的顺利进行。声明强调行动目标关系到国家安全、边境稳固与主权完整,但并未披露具体作战细节,试图以低调方式传递强硬信号,强调对外对内都要以稳妥、迅速的方式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声明中还提及了一项得到美国支持的方案:通过解除真主党武装、清理黎境内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武器与相关装备,来削弱对黎国土与秩序的潜在威胁。这一方案被视为国际层面的一个关键推动力,意在减少对黎巴嫩内部安全的外部干扰,并为政府在实现“统一国家武装”目标方面铺平道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促使黎政府走到如此强硬地步,既有内部因素,也受到外部压力的共同影响。内部因素在于,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营武装态势正在发生变化,政府军与地方武装之间的张力有所缓和,为国家层面的统一行动提供了现实基础。近期在黎巴嫩南部的拉希迪耶巴勒斯坦难民营,政府军已经接收了大约6辆装载武器弹药的卡车,这一迹象被视为难民营内部解散与武装收缩的阶段性成果。 正是由于难民营的武装收缩,黎政府看到了推动统一国家武装的现实可行性,因此在对真主党施压解除武装的问题上,采取强硬姿态几乎已成不可避免的趋势。第二个内因则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去年黎以冲突期间真主党遭受的重创,为黎政府在解除其武装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悉,那场冲突中真主党的导弹库约有70%被摧毁,核心指挥链路与后勤体系也遭受严重损坏。此外,叙利亚政局的剧变导致伊朗对黎援助的通道变得脆弱,后勤供应和军事支撑出现明显断裂,使真主党的外部支撑能力进一步削弱。 外部因素方面,美国和以色列的持续施压同样不可忽视。美国通过金融与外交手段,试图切断世界银行及其他多边机构对黎援助的渠道,以此施压黎政府解除对真主党的武装;与此同时,以色列则以其在黎南部长期驻扎的现实为杠杆,向黎政府施压,强调必须彻底清除真主党的影响力及武装能力。 综合来看,当前局势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似乎对以色列更为有利,而与此同时,伊朗长期倾力打造的“抵抗之弧”却面临被瓦解的风险。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已被推翻、哈马斯在加剧的冲突中苦苦挣扎、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民兵力量也在政府压力下经历削弱,真主党如今又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之上。在所谓的“抵抗之弧”中,现阶段仍能勉力应对的可能仅剩胡塞武装一支力量,但从当前态势看,胡塞武装未来也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与压力。8月30日有报道称,胡塞武装在8月28日的一次以军空袭中失去了包括总理在内的多名高官,这一消息被视作以色列在对胡塞武装实施致命打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的信号。若局势继续按此轨迹发展,胡塞武装或将成为美国及其盟友在中东地区下一个重点目标。 若哈马斯与真主党的问题得以解决,胡塞武装很可能成为美方及区域对手关注的下一个目标对象。相比之下,一旦所谓的“抵抗之弧”走向瓦解,美国与以色列或将推动更多阿拉伯国家加入亚伯拉罕协议的进程,区域內部的力量对比与联盟结构可能因此发生快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情形下,伊朗的战略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区域安全格局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