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开国皇帝,开创了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西汉。他与秦始皇在形象上的差异非常鲜明。秦始皇往往被描绘得如同神话人物般高不可攀,而刘邦则显得更加“接地气”。在我们今天看来,他既有英勇无畏、开疆拓土的一面,也常常表现出市井无赖的痞气,甚至有不少负面轶事被流传下来,让人觉得这个皇帝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种矛盾的特质,也让后世对他议论不休。而在他成为汉高祖之后,有两件事,尤其能够展现他复杂的人性与处世方式。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正式登基称帝,史称“汉高祖”。他在建国后定都长安,没有学项羽那样执意将都城迁回老家,但在某些观念上,两人却出奇一致。比如那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刘邦同样深以为然。于是,当天下初定,他便率领庞大的随从队伍,浩浩荡荡地返回故乡沛县。一路上,他看着昔日曾轻视过自己的人,如今纷纷在道路两旁跪下迎接,心中自然豪气满满。然而,当真正走到家门口时,这份畅快被眼前的人与往事打断了——迎接他的是年迈的刘太公与大嫂,而这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多年前的两段旧事。
在刘邦尚未发迹的青年时期,他常常游手好闲,却又心怀大志,却迟迟找不到机会施展抱负。父亲刘太公对这个“不成器”的儿子颇为不满,认为他一生恐怕都不会有出息。有一次,刘邦从外面归来,恰好看到父亲神色紧张,嘴里鼓鼓囊囊,好像急急忙忙塞了什么东西进去。空气中隐隐飘散着饺子的香气,刘邦在市井混迹已久,怎会不明白其中的弦外之音?很显然,父亲这是怕自己来蹭吃,把食物藏在嘴里不让分。多年后,当刘邦荣归故里见到刘太公时,心中顿时涌起一种得意,他快步迎上前去笑问:“您现在觉得我有出息了吗?”刘太公没想到昔日不成器的儿子竟能坐上皇帝之位,一时心慌,只得连声附和夸赞。刘邦仍旧意难平,后来索性将太公接到长安,每天命御厨只做饺子给他吃,连吃了一个多月。最终,刘太公实在吃不消,只得亲口承认当年的不是,算是化解了这桩旧怨。
另一件旧事则与刘邦的大嫂有关。刘邦的大哥生前对他非常照顾,经常把他叫到家里吃饭。可惜大哥早逝,只留下寡嫂与幼子。年轻的刘邦依旧好吃懒做,经常带着兄弟去大嫂家蹭饭,导致原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艰难。有一次,他又带人上门,大嫂为了遮掩锅里仅有的一点饭菜,故意敲打锅灶,装作已经吃过。刘邦却敏锐地发现锅里的食物根本没有动过,心里顿时觉得被羞辱,从此对大嫂心怀怨恨。等到他称帝之后,家族亲戚纷纷被封赏,哪怕是远房的旁支都能捞到官职,唯独大哥的遗孀和侄子迟迟未得任何封号。刘太公多次替他们说情,刘邦依然耿耿于怀。直到最后,他迫于父亲的压力才勉强同意,却偏偏给大嫂的儿子封了个“羹颉侯”,明显是拿当年的饭锅之事来挖苦。这样的做法,让后世不少人觉得刘邦小肚鸡肠,因而笑话他长达两千年。
不过,刘邦毕竟是一个开国之君,虽然偶尔有着睚眦必报的性格,却也并非完全没有宽厚的一面。他最终还是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在生活起居上尽心尽孝。太公的许多劝告,他也愿意听取。而对大嫂,虽然起初怀恨在心,最终也封她为“阴安侯”,算是象征性地了结了当年的恩怨。刘邦的故事,既有帝王的恢宏气度,也有凡人的斤斤计较,这恰恰构成了他鲜活而复杂的形象。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思考:在帝王威仪与市井习气之间,刘邦究竟更接近哪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