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其实没有搞明白一个关键问题:韩信的兵权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萧何曾对刘邦说过:“大王平日对人轻慢无礼,如今拜大将就像叫小孩子一样随意,这是韩信想要离去的原因。如果王真的想拜他为大将,就应当择定良辰吉日,提前斋戒,设置坛场,准备好隆重的礼仪。”刘邦接受了萧何的建议。于是,在隆重的仪式上,刘邦亲自拜韩信为大将。军中所有将领原本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结果却是韩信,众人惊讶不已。
这件事的意义非常重大。刘邦在全军面前宣布,韩信是他亲自礼拜的大将,地位非同一般。这不仅让韩信拥有了合法的身份,也表明韩信的兵权是由刘邦亲手授予的。既然兵权的来源在刘邦,那么刘邦随时可以收回,这在当时的制度和逻辑中再正常不过。韩信不是因为赢了几场仗就自动拥有兵权,而是因为刘邦的认可和委任。
刘邦作为汉军的最高统帅,军中所有将领的兵权都归属于他,而非某个个人。除非像彭越、英布这样本身就有独立班底的诸侯,才会掌握完全自主的军队。即便是张耳,原本也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只是后来刘邦重新分封而已,他的军队依然是独立的。韩信则完全不同,他是孤身投奔刘邦的,没有任何班底,能带兵打仗完全是刘邦给予的权力与军力支持。
从实际情况来看,韩信和曹参、樊哙、周勃、灌婴等将领在性质上没有区别,他们都在刘邦提供的平台上发挥作用,只不过韩信的军事才能更突出,被任命为大将,能够独立领兵作战。而像曹参等人,通常只能作为配合作战的统帅。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在下魏、破代之后,刘邦很快就把他手里的精兵抽调去荥阳对抗楚军。换句话说,韩信打下来的兵力随时可能被刘邦重新分配。这并不是所谓的“夺兵权”,而是最高统帅对全局的正常军事调度。事实上,曹参就曾多次与韩信协同作战,甚至参与了攻魏、攻代等战役,但有时也会被刘邦直接调走,去执行其他任务。这说明军队的归属权始终在刘邦手中,而非韩信。
刘邦甚至曾亲自进入韩信营地,直接夺取其兵符与印信。当时韩信与张耳尚在睡梦之中,刘邦以使者身份进入营中,调动了大军的将领。若韩信真的拥有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刘邦根本无法如此轻易行事。可见,韩信的兵权只是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
韩信手下的将领大多是刘邦的旧部与亲信,如曹参、灌婴、傅宽、丁复、吕马童等人。他们表面上在韩信麾下作战,实则根子上还是效忠刘邦。这就是为什么刘邦只需一纸诏令,甚至一次突然而谨慎的行动,就能收回韩信的兵权。刘邦对韩信的防备非常明显:韩信一旦战功显赫、军中力量充裕,刘邦往往就会抽调其兵力,以达到削弱和控制的目的。
因此,所谓“刘邦夺韩信兵权”,其实并不准确。严格来说,刘邦只是将属于自己的军队重新调动而已。韩信的兵权从头到尾都是刘邦赋予的,而不是韩信通过个人功绩“获得”的。正因如此,刘邦既能任命韩信为大将,也能随时收回其兵权,这完全符合当时的政治与军事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