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竹成丝,编织新生。面对白蚁成灾,一位壮族头人竟放弃参天大树,选择山中青竹——这个当时让人看不懂的决定,不仅救了一个村寨,更意外保住了一项濒临失传的老手艺。
“别砍树了,咱们砍竹去!”
1876年春夏之交,在广西庆远府永定长官司(就是现在的宜州市),白蚁闹得特别凶。成群的白蚁啃食木屋粮仓,村子里时不时就传来“轰隆”一声,又是谁家的房梁塌了。
当时的壮族头人左景清在巡查时发现,不少仓库和民居都被蛀空了。更吓人的是,连用作公廨的百年古树也摇摇欲坠。
大家都急着要砍新树来重修房屋,但左景清却突然指着满山竹林说:“这次咱们不砍树,只砍竹!”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要知道,在木材丰富的壮族地区,竹子向来被看做是“不上台面”的材料。但左景清顶住压力,带着全族人上山砍竹,用竹子重建家园。
按常理来说,木头被蛀了,就该找更耐蛀的木头来修。但左景清偏偏反着来。其实在当地,杉木、樟木、格木这些好木材不难找,有些还能防虫。但他却选了看似“退而求其次”的竹子。
这不是一时冲动。左景清心里明白:白蚁闹灾不仅毁了房子,更破坏了当地的生态。要是再大砍树木,水土流失会更严重。竹子就不同了,三五年就能长成,而树木得要几十年。
作为土司,左景清也知道族产来之不易。用竹子既能省下不少钱,还能加快重建——竹子轻巧好加工,大家能更快住进新房子。
历史书上往往只记得王侯将相,像左景清这样的西南土司,抗灾事迹很少被记载。而那些真正动手的壮族工匠,就更没人知道了。
用竹子建房可不是简单替换,得有很多技术创新。当地工匠琢磨出防蛀的土方法:把竹子泡在石灰水里,再拿出来火烤,形成防虫层。
他们还发明了“竹木混合结构”:承重部分少用点木头,其他全用竹子。既安全又省料。
这些工匠没留下名字,但他们的智慧却通过这次重建传了下来。左景清的聪明,正是信任并发挥了这些普通工匠的创造力。
从处理竹材到搭建房屋,左景清这次抗灾中有不少值得细说的巧思。
比如连接技术就很妙。工匠用传统竹编法把竹片编成墙,又轻又牢。还发明了竹钉代替铁钉,免得铁钉生锈坏了结构。
更绝的是,他们搞出一套“防蚁系统”:在房子周围挖深沟,填上石灰和炭灰,做成防蚁带;竹柱子底下垫石墩,挡住白蚁往上爬的路。
这些细节说明,古代工匠在面对灾害时有多强的应变能力。左景清这个“以竹代木”的法子,不但解决了眼前的蚁灾,还给后人留下了一整套竹建筑工艺。
最有意思的是,左景清为对付白灾想的应急办法,竟意外救活了一项快要失传的非遗技艺——壮族传统竹编。
因为大规模用竹,竹编工艺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工匠们不但找回老手艺,还创新了不少编织花样和方法。
这些技艺原本只有几个老师傅会,眼看就要失传了。通过这次重建,竹编技术传开了,成了当地重要的手工艺。
左景清可能自己都没想到,他这个救急的决定,竟为壮族文化传下了一颗火种。到现在,宜州的竹编还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他抗蚁灾的故事一起流传。
左景清去世后,他儿子左鸣远在1876年接任土司。这时距离那场蚁灾已经过去好几年,但寨子里竹代替木建的房子还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