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刚刚登基不久的昭烈帝刘备怀着满腔悲愤,亲率七万大军东征孙吴。令人唏嘘的是,在这支复仇之师中,竟无一位威震天下的五虎上将随行。这一历史场景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凉,也折射出蜀汉政权内部的重重隐忧。
让我们先回顾当时的时代背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然而东吴背盟偷袭,导致关羽败走麦城,最终在临沮遇害。消息传来,刘备悲痛欲绝。更令人痛心的是,就在准备东征之际,张飞又遭部将范疆、张达暗杀。短短两年间,蜀汉接连折损两员虎将,这为东征蒙上了不祥的阴影。
细究五虎将缺席的原因,可谓各有苦衷。关羽之死本就是东征的导火索,这位威震华夏的名将已长眠九泉。张飞遇害时,其首级甚至被叛将献给了东吴,这对刘备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老将黄忠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逝,这位曾在定军山阵斩夏侯渊的老将军,终究没能等到为关羽报仇的这一天。
马超的处境则更为微妙。这位西凉锦马超归顺蜀汉后,虽然位列骠骑将军,却始终未能获得刘备的完全信任。在夷陵之战前夕,他被安排在临沮防备曹魏,未能参与东征。赵云则因直言进谏反对东征,被刘备留在江州督运粮草。这位常胜将军认为应当先灭魏后伐吴,可惜未被采纳。至于魏延,当时正肩负着镇守汉中的重任,这座益州咽喉关系蜀汉存亡,自然无法抽身。
夷陵之战的结局令人扼腕。陆逊的一把火,将蜀汉七万大军烧得灰飞烟灭。这场惨败不仅折损了蜀汉大量精锐,更导致黄权等将领被迫降魏。细究败因,五虎将的集体缺席确实削弱了蜀军的战斗力。试想若有赵云在侧,或许能避免连营之失;若有张飞冲锋,陆逊的火攻未必能如此顺利。
这场战役的影响极为深远。蜀汉元气大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益州疲弊的困境由此埋下伏笔。更令人感慨的是,当刘备败退白帝城时,身边竟无一位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这种英雄孤寂的境遇,恰似蜀汉政权由盛转衰的缩影。五虎将的时代就此落幕,而三国的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决定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