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时期,能担大任者,唯有贾太傅一人》——李东阳
明代内阁首辅李东阳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对西汉名臣贾谊给予了极高赞誉。这位西汉初年的杰出政治家与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国之栋梁,深受帝王器重。在众多西汉名臣中,李东阳独独推崇贾谊是那个时代真正能肩负国家重任的贤臣。
西汉立国之初,汉文帝刘恒继承高祖刘邦与吕后基业,在开国元勋的辅佐下稳固政权,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这一时期国力日盛,民生安定。在此背景下,李东阳将贾谊视为唯一能担当大任之臣,足见对其才能的充分肯定。
贾谊年仅二十便成为文帝的重要谋士,其过人才智深得帝王赏识,先后被委以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等要职。在文学创作上同样成就斐然,《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名篇针砭时弊,警醒君主,影响深远。其中《过秦论》至今仍是中学语文经典教材,流传千年。
可惜天不假年,这位英才仅三十二岁便英年早逝。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与屈原并称屈贾,寄托无限惋惜之情。后世也常将二人相提并论,视作那个时代的悲剧性人物代表。
贾谊生于公元前200年的洛阳,自幼聪慧过人。十七岁时就以文采斐然闻名乡里。河南郡守吴公闻其才名,招至麾下重用。在吴公治理下,河南郡政通人和,这为贾谊日后从政奠定了良好基础。
公元前180年文帝即位后,听闻贾谊才名,特召为博士参与朝政。年仅二十一岁的贾谊在议政时见解独到,常能切中要害,不到一年就破格升任太中大夫,成为四品谏官。
在《论积贮疏》中,贾谊展现出非凡的政治远见。他敏锐指出经济繁荣背后的隐忧,揭露背本趋末的社会风气,主张重农抑商、移风易俗。这些触及权贵利益的改革主张,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
随着改革主张引发权贵不满,贾谊在朝中处境日益艰难。周勃、灌婴等功臣集团不断进谗,宠臣邓通更是屡进谗言。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太傅。赴任途中写下《吊屈原赋》,抒发怀才不遇之慨。即便在贬所,他仍心系国事,上书建言整顿币制,建议终被采纳。
在贾谊外放期间,朝局剧变。文帝逐步削弱功臣势力,前173年贾谊因老师张苍的关系被召回长安。虽仅任梁怀王太傅,但文帝的重视可见一斑。
面对匈奴侵扰、诸侯叛乱等难题,贾谊始终保持清醒,提出诸多良策。可惜前169年梁怀王意外身亡,贾谊自责不已,终在前168年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二岁。
这位天才的陨落令人扼腕。若天假以年,他必能在西汉政坛与文坛留下更辉煌的篇章。贾谊的早逝,无疑是汉初政治改革与文学发展的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