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陆上,美国的霸主地位无人质疑,尤其是中美洲地区,长期以来都被视为美国的战略后院。但历史长卷中,也曾留下过几段反抗的篇章。危地马拉的阿本斯政府和尼加拉瓜的左翼政权都曾向美国霸权发起挑战,虽然最终未能成功。而在这些抗争故事中,巴拿马的反抗最为悲壮,结局也最令人唏嘘。
说到巴拿马与美国的恩怨,就不得不提那条举世闻名的巴拿马运河。这条横贯地峡的黄金水道,不仅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更是巴拿马经济的生命线。当年巴拿马人之所以拼死争取独立,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获得这条运河的控制权。他们憧憬着运河带来的滚滚财源,梦想着能像欧洲人那样过上富足生活。正是这个美好愿景,促使他们在1903年毅然发动独立战争,摆脱了哥伦比亚的统治。 但独立后的现实却给了巴拿马人当头一棒。虽然运河工程在美国支持下顺利竣工,但控制权却始终牢牢握在美国人手中。近百年来,美国对运河的掌控从未松动。即便二战后美国支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却对巴拿马运河始终不肯放手,这种双重标准令人愤慨。 平心而论,运河的建成确实要归功于美国。独立后的巴拿马一穷二白,根本无力承担如此浩大的工程。1903年,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推动下,两国签订协议,将运河区永久租借给美国。这份不平等条约让巴拿马付出了沉重代价——他们只能获得微薄的租金,却失去了对这条经济命脉的掌控权。 这份协议对巴拿马而言实属无奈之举。此前法国人开凿运河的失败尝试,已让巴拿马经济元气大伤。美国抓住这个软肋,趁机提出苛刻条件。但巴拿马人民从未放弃抗争,1969年托里霍斯将军上台后,反美运动更是达到高潮。 托里霍斯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反美政策。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主张和平的美国总统卡特。经过艰难谈判,两国终于在1977年达成协议,约定1999年归还运河主权。这个决定虽然损害了美国利益,却是巴拿马人民的重大胜利。可惜的是,坚持理想的卡特未能连任,而托里霍斯也在1981年因空难离世,政权落入诺列加手中。 诺列加延续了反美路线,但手段更为激进。这位军事强人通过铁腕统治和民族主义宣传巩固权力。1988年他成立军事战略委员会,将运河问题与民族主义捆绑,不断要求美国提前归还主权,甚至公开与美国叫板。 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将诺列加视为眼中钉。美国政府不仅指控他参与贩毒、谋杀政敌,还利用媒体大加挞伐。1987年,失势的参谋长迪亚斯揭发诺列加的罪行,更激化了国内矛盾。在美国持续施压下,1989年美军方终于发动正义事业行动,推翻了诺列加政权。 美国以终结独裁为由出兵巴拿马,这并非全无道理。诺列加的统治确实充满黑暗,美国通过舆论战成功动摇了其统治基础。1992年,诺列加被判处40年监禁,但这场抗争的结局却出人意料。 正是诺列加的抗争,为巴拿马在20世纪末收回运河主权奠定了基础。这场持续百年的抗争,最终让巴拿马人民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虽然过程充满血泪,但民族独立的火种始终未曾熄灭。如今,巴拿马运河上飘扬的已是巴拿马国旗,这个中美洲小国用坚韧书写了反抗霸权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