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地盘打得不可开交,谋士和将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些风云人物中,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宿敌CP最为耀眼,他们之间的较量堪称三国时期最精彩的对手戏。
说到他俩的经典对决,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要数空城计这一出。但有个问题一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以司马懿的聪明才智,难道真的看不穿诸葛亮的空城计吗?他为何要主动撤兵呢?这背后其实暗藏玄机。
故事要从刘备去世说起。诸葛亮接过蜀汉的重担后,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从公元228年起连续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第一次北伐时机会绝佳:当时曹魏新君即位,朝局不稳。诸葛亮抓住这个时机突袭陇右,一口气拿下了三个郡,把曹魏朝廷吓得够呛。
可惜好景不长,马谡在街亭惨败,导致蜀军后路被断,不得不全线撤退。就在这次撤退途中,发生了著名的空城计事件。当时诸葛亮带着几千残兵驻守西城,主力部队都去运粮草了。突然探马来报: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杀过来了!城内守军心涣散,士兵们个个面如土色。
危急关头,诸葛亮想出了一招险棋。他下令收起所有军旗,严禁士兵随意走动喧哗,违令者斩。接着找来四个士兵假扮百姓在城门口扫地,自己则带着两个书童登上城楼,气定神闲地弹起琴来。远远望去,整座城池就像一座不设防的空城。
司马懿率军来到城下,立即察觉情况异常。他明明知道蜀军主力不在城中,但眼前的景象实在诡异:城门大开,几个百姓在慢悠悠地扫地,诸葛亮在楼上悠然抚琴,琴声丝毫不乱。儿子司马昭提醒道:父亲,这恐怕是诸葛亮的诡计,城里定有埋伏。司马懿沉默不语,死死盯着城楼。他太了解诸葛亮了——这位对手向来谨慎,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现在城门大开,琴声平稳,反而让司马懿疑窦丛生:诸葛亮这是在故意示弱引我入城?但转念一想,自己手握十五万大军,就算有埋伏也不怕,为何就是不敢进城呢?
其实司马懿心里跟明镜似的。当时他在曹魏的处境十分微妙。曹叡即位后对他十分猜忌,一度削去他的兵权让他回家养老。要不是诸葛亮北伐来势汹汹,曹魏无人能敌,他根本不可能重掌兵权。换句话说,他的政治生命完全系于诸葛亮这个对手的存在。
如果现在就把诸葛亮灭了,曹魏没了心腹大患,他这个救火队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很可能会被兔死狗烹。所以,他必须留着诸葛亮这个对手,给自己留条后路。
此外,司马懿生性多疑,这点深受其老上司曹操的影响。曹操当年宁可我负天下人的疑心病是出了名的,连睡觉都要提防刺客。司马懿在曹操麾下多年,自然也沾染了这种性格。看着眼前这座空城,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以他谨慎的性格,怎会如此明目张胆地摆空城?必定有诈!
万一贸然进城中了埋伏,不仅颜面尽失,刚到手的兵权也可能不保。与其冒险,不如见好就收,反正来日方长,有的是机会和诸葛亮过招。
从诸葛亮的角度看,他这招空城计正是吃准了司马懿的心理。他深知司马懿在曹魏朝廷如履薄冰的处境——皇帝猜忌、同僚排挤,只有自己不断北伐,司马懿才能保住权位。所以这出空城计,表面上是退敌之策,实则是给司马懿一个台阶下:你要是灭了我,你自己也离死期不远了,不如放我一马,咱们继续玩这个猫鼠游戏。
关于空城计的真实性,史学界一直有争议。《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倒是东晋史书《汉晋春秋》有所提及。但无论真假,这个故事能流传千年,正因为它完美契合了两位主角的性格特点:诸葛亮谨慎故敢行险,司马懿多疑所以退兵。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司马懿这次撤兵是步妙棋。此后他继续与诸葛亮周旋,逐渐在曹魏站稳脚跟。而诸葛亮虽然靠空城计脱险,但第一次北伐失败元气大伤,后续几次北伐也都无功而返。最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马懿则熬死了曹魏三代君主,为司马家族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这场空城计的对决,表面上看是诸葛亮棋高一着,保住了蜀军主力;但实际上司马懿也是赢家,他保住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和权力根基。这场智者的博弈,没有绝对的胜负,只有深谋远虑的相互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