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一代名相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在他去世后,蜀汉的军政大权并未立即由姜维接管,而是先后由蒋琬、费祎两位重臣执掌。直到公元238年,随着蒋琬退隐、费祎遇刺,姜维才真正成为蜀汉的军事统帅。掌权后的姜维立即整军备战,在238年至262年间连续发动了十一次北伐战役,史称九伐中原。那么,这位诸葛亮的高徒为何如此执着于北伐事业呢?
首先,姜维誓要完成恩师未竟的夙愿。当年诸葛亮收降姜维后,倾囊相授毕生所学。在追随诸葛亮北伐的岁月里,师徒二人时常促膝长谈,姜维深深明白丞相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虽然诸葛亮才智超群,但蜀汉偏居西南,国力有限,难以支撑长期战争。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采取休养生息之策,暂停北伐。而姜维掌权后立即重启战事,这一打就是二十四年,直至蜀汉灭亡。可以说,姜维的北伐既是为国而战,也是在用生命践行对恩师的承诺。
其次,姜维深知蜀汉的生存危机。当时曹魏虽因司马氏专权而内斗不断,但国力仍远超蜀汉。东吴虽不时袭扰曹魏,但蜀道天险才是曹魏暂未大举进攻的主因。姜维敏锐地意识到,一旦曹魏内部稳定,必将挥师西进。历史上从未有以蜀地为根基统一天下的先例,偏安一隅终非长久之计。因此他选择主动出击,希望趁曹魏内乱之机打开局面。可惜他遇到了生平劲敌邓艾,最终在263年因邓艾奇袭成都而功败垂成。
再者,蜀汉已具备北伐的物质基础。经过蒋琬、费祎多年的休养生息,蜀汉粮草充盈,军械完备,粮道运输也得到改善,解决了诸葛亮时代常因缺粮退兵的困境。据《三国志》记载,姜维虽位居上将却生活简朴,将全部精力投入军政要务。同时,战争也是凝聚内部力量的有效手段。蜀汉后期派系林立,姜维希望通过北伐转移矛盾,团结各方力量。但遗憾的是,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军中缺乏得力助手,使得北伐大业最终成为姜维与邓艾两个人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