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延是否谋反的问题,历史记载存在明显分歧。《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魏延虽有过错但罪不至死,而《魏略》作者鱼豢则坚称魏延完全清白。综合来看,这些记载似乎指向一个事实:魏延可能遭到了文官集团的集体构陷。若此说成立,那么蜀汉四相中竟有三人涉嫌联手迫害忠良,他们为夺取兵权不惜污蔑并杀害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
蜀汉四相通常指诸葛亮及其继任者蒋琬、费祎、董允。其中蒋琬、费祎虽无丞相头衔,却掌握实权:蒋琬曾任大司马、开府治事,费祎官至大将军、录尚书事,董允则作为费祎副手担任侍中兼尚书令。这些文官在魏延事件中的所作所为,不禁让人怀疑其忠诚度。 诸葛亮作为千古名相,其忠诚毋庸置疑。但蒋琬等人对待魏延的态度却令人费解。在魏延与杨仪的权力斗争中,他们的表现颇似演义中那些表面忠君、暗藏私心的奸臣形象(需说明正史中的潘仁美、庞籍实为忠臣)。 《三国志》记载显示,魏延从未打算投靠魏国,只是想除掉政敌杨仪。当时军中将领普遍支持由魏延接掌兵权,杨仪的反对反而显得不合常理。诸葛亮临终前与杨仪、费祎等人密谈军务,安排魏延负责断后,姜维次之,并特别嘱咐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这个安排本身就很耐人寻味。 但问题在于,知道诸葛亮真实意图的只有杨仪和费祎。作为魏延的政敌,他们的证词难免有失公允。《魏略》提供了另一个版本:诸葛亮临终嘱咐魏延谨守军权,魏延秘不发丧直至褒口。杨仪担心大权旁落,遂煽动军队哗变,最终导致魏延兵败身亡。这个记载更证明魏延是被逼反抗。 从军事立场看,若魏延真有心继承诸葛亮遗志,必然会全力抗魏。但这恰恰与文官集团的诉求相悖——三国时期文官主和、武将主战是普遍现象,就像东吴文官主张降曹,而周瑜等武将坚持抗曹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蒋琬、费祎虽位高权重却缺乏实战经验。史料记载姜维每次请战,费祎都加以限制,规定其兵力不得超过万人。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巩固权力而非对外征战。诸葛亮去世后,这两人通过政治运作迅速取代了战功赫赫的魏延。 魏延当时的地位其实远超蒋琬等人。作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他不仅军职显赫还受封南郑侯。反观蒋琬、费祎当时连爵位都没有。但诸葛亮死后,这些文官却火箭式升迁:蒋琬获封安阳亭侯,费祎更接任大将军。 费祎、蒋琬的权欲昭然若揭。他们不仅公开追求更高官职,还与术士往来密切。在魏杨之争中,费祎选择支持杨仪。讽刺的是,杨仪最终也未能如愿继位,反被蒋费二人联手逼入绝境,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