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战胜曹操,成功夺取汉中地区,使蜀汉政权迎来鼎盛时期。但好景不长,东吴大将吕蒙趁关羽率主力北伐襄樊、荆州防务空虚之际,突然发兵偷袭,导致关羽兵败身亡。为夺回荆州并为关羽报仇,刘备亲率大军东征,却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于陆逊之手,蜀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失去争夺天下的实力。
这场战役被视为蜀汉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后世常有人提出假设:若关羽当时选择固守荆州而非北伐,或许蜀汉真能实现统一大业。但结合魏蜀吴三国的综合国力对比来看,即便荆州不失,蜀汉要统一天下仍面临巨大困难。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频仍,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北方士人为躲避战祸南迁,反而促进了荆州、益州和江东地区的发展。以刘表统治下的荆州为例,当时拥兵十余万,人才辈出,堪称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之一。
当刘备接手荆州时,当地已因连年战事不复往日繁荣。更关键的是,荆州七郡中人口最稠密的南阳郡及江夏郡大部始终在曹操掌控之下。刘备取得益州后,又将长沙、桂阳等郡割让给孙权,实际仅控制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仅占荆州的小部分领土。
但即便只是保住这有限的荆州领地,对蜀汉而言仍意义重大。首先,可以避免荆州失守和夷陵惨败两场重大失利。荆州之战中,关羽及其部将非死即降,数万荆州军尽归东吴;夷陵之战又折损张南、冯习等将领,损失数万精锐。若能保全荆州,蜀汉不仅能继续掌控三郡,还能保留大量人才和军队,显著增强三国对峙时的实力。
其次,保有荆州能有效缓解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的困境。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与当地士族关系密切,这里是蜀汉重要的人才基地。失去荆州后,为制衡益州本土势力,刘备不得不限制益州士人的晋升空间,主要依靠元老重臣和外来人才,这种做法既限制了人才选用,又导致益州士人离心。若荆州尚在,完全可安排益州士人赴荆任职,既拓宽人才渠道,又能增强内部凝聚力。
第三,控制荆州能为北伐提供更多战略选择。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规划的正是荆、益两路出兵之策。失去荆州后,蜀军只能从益州单线北伐,攻击目标局限于关西地区,难以对曹魏核心统治区形成致命打击。
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即便保有荆州,蜀汉与曹魏的实力差距依然悬殊。刘备实际控制的荆州三郡,加上益州,总领土不过一个半州,远不及曹魏掌控的北方八州。人口和兵源方面差距更大:全盛时期的荆州可拥兵十余万,而蜀汉即便保有荆州,总兵力也不过十余万,除去驻防部队,实际可调动作战兵力不足十万,难以对曹魏构成实质威胁。
更关键的是,孙刘联盟本就因共同抗曹而建立。一旦蜀汉实力增强,孙权很可能重演联合曹魏的戏码。若同时面对两大强敌,蜀汉的处境将更加艰难。随着时间推移,北方经济逐渐恢复,最终仍会形成对南方的压倒性优势,历史结局恐难改变。因此,荆州之失虽令人扼腕,但即便保全,恐怕也难以扭转三国最终的统一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