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民国狂士章太炎,临终悲叹:我死后华夏文明亡矣,可惜世人不知我
迪丽瓦拉
2025-10-07 16:02:06
0

各位听好,今天说的这位,不是革命家,不是科学家,是个一辈子读《春秋》、骂皇帝、坐牢还不服软的读书人——章太炎。他死前说了句话,直接把后人吓了个激灵:“我死后,华夏文明亡矣;可惜世人不知我。”

这话听着大,可你要真查他这辈子的事,还真不算夸张。他坐牢不喊冤,出狱不图名;当官不到仨月,撂挑子说“无政德”;讲学没学生,他也照讲。

你要问他图啥?他图一个字——“根”。不是老根,是文化的根。今天咱就掰开揉碎,说说他这副硬骨头,到底有多倔,有多沉。

这不是疯,是看得太透了

1903年,“苏报案”一出,清廷下狠手,章太炎成了头号“思想犯”。理由清楚:鼓吹革命、辱骂朝政,还搞“亡清复汉”的大旗。当时他三十五岁,被判无期徒刑,关在上海租界警署。

一般人进去就软了,他不。别人坐牢是受罪,他坐牢是开学术沙龙。每天讲《春秋》、背《易经》,对着墙抄写《文始》,写下“六经皆史”的命题。

狱卒记录:“其人昼夜读经抄书,不惧严寒,不避风雨。”饭不吃牢里的,吃自己带的素。衣不穿官配的,穿自己改的灰袍。为啥?怕“伤正气”。他说:“国可亡,道不可绝。”一字一板,不带喘气。

两年牢里过得硬气,不低头、不喊冤。到1905年,靠国际舆论施压、日本干预,终于放人。他出来后没歇脚,直接奔东京。

换作别人早换笔名混日子去了,他不。他知道,这不是他的句号,是另一个战场的起点。

到了东京,他继续“对着全世界骂人”

1906年,章太炎住进银座黄遵宪故居,主编《民报》。第一件事:写文章骂康有为,说他是“西奴之徒”;第二件事:抨击张之洞,批他“误国误人”;第三件事:写《中华民国解》,提出“民为贵,国为体”的概念。听着像干政,其实全是文化判断。

他不认西化那一套,不认“师夷长技”能保中华,他认的只有一句:“中华之道,不可中断。”不是排外,是信根本。他的根就是《六经》《春秋》《尚书》。

别说你西方讲人权,他能翻出《礼记》给你讲“义本”;你说民主,他拿《周官》跟你谈“民本”。他不是保守,是太先进。他想的是一整套“有魂的制度”,不是“洋模子涂个中国壳”。

在东京讲经,听众从三十人到三人再到一个都没有。他照讲,讲完收拾讲义,回去继续写文章。他说:“今人不听,道终有后者传。”

东京日日新闻登了一段:“章太炎,居陋室,讲经不辍。”孙中山请他入会,他推了,说“我不入流”。黄兴让他当常委,他拒了,说“我非权士”。

“道若失,民族无骨。”这句他讲了八年,讲到清亡、讲到民国初年。1911年,他带着讲义、草稿、半箱书回国。想回去干嘛?继续讲。

但您以为章太炎光会骂人?那可不止。他在东京干的事,还有一桩更大的:提出“种族革命”的文化路线图。别人搞革命,讲的是制度、讲的是官制,他讲的,是“我族我种”。

他在《国故论衡》里写:“民族者,文化之血脉,非种不立。”他反对胡适那套“全盘西化”,不因为反感新事物,而是看出那是“拔根而植藤”。

他说:“华夏若亡,不在兵,不在政,而在道。”这话今天听着像空话,但在当年,那是打在新派脑门上的一记重锤。

更狠的是,他提出“文字即政治”这一说。他在《文始》里详析古文系统,反对白话文运动的盲目推广。他讲:“失其文,则失其魂。

他的意思是,一旦用西式语法套汉语皮,语言就不再是我们的思维工具,而变成殖民的隐形管道。可谁听?那时候胡适红,鲁迅火,他这种“六经老套”被打成了“封建糟粕”。他没回嘴,只写了一句话:“今人若笑吾古,吾笑其无根。”

他不是在争一个学派的地位,是在争一个民族的未来“表达方式”。他早就看出来:文字、礼制、伦理一旦全面照搬西法,中华这个“壳”虽在,里头的骨和筋都换了——那还是中华吗?

更讽刺的是,连同盟会内部也有人说他“太拧巴”,劝他改改语言方式,别老拽经典。他笑了,说:“我若软语,谁再硬骨?”这骨头,章太炎一直硬到最后。

到南京,剩下的是清贫和冷板凳

1933年,章太炎搬进南京西康路国学院的偏房,靠讲学糊口。工资20块,扣完房租,剩不下饭钱。可他每天五点起,读经、打坐、讲义,屋里冷,他穿旧棉袍;胃病犯,他照样吃粥菜。

他不抱怨生活,他唯一难过的是:没人再听《六经》了。教材删掉《尚书》《周礼》,换上“演讲术”“逻辑训练”。他在课本边上写:“不识先王之法,何谈今政之理?”没人理。他照写。

1935年,国民政府请他当监察院长。他想了三天,写了八个字:“无政德者,不可与议。”这不是愤青,是清醒。他知道他干不来“讲场面话、凑形式”的官。他回家继续讲书、改稿。

别人说他“老掉牙”,他在信里写:“若道为老,中华早朽。”他不是活在过去,是守着未来。可没人愿意听了。时代不再需要章太炎。他讲不动了,但还坚持讲。他说:“一个人听,也讲。没人听,也讲。”

1936年夏天,他病重入院。7月24日清晨6点23分,他在南京病房里咽下最后一口气,说了那句:“我死后,华夏文明亡矣。可惜世人不知我。

他早看见了:当文化变成装饰、当教育只讲实用、当制度只讲洋法,那套植根中华两千年的文化命脉就断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刘备用错2位铁杆兄弟,看错1位... 【改写版】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麾下聚集了大量谋士和猛将,却始终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最...
原创 太... 太平天国的真正奠基者:被历史遗忘的冯云山 说起太平天国,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天王洪秀全。但要说洪秀...
曹操号称“薄葬”到底有多薄?自... 曹操高陵新发现:北宋守陵户与薄葬之谜 最新考古研究显示,在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西侧发现了一处宋元时期的建...
原创 卫... 【改写版】 在军事史上,西汉王朝最杰出的三位将领当属卫青、霍去病和韩信。其中霍去病的战绩最为传奇—...
明朝地方官员品级与现今地方行政...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者,...
原创 梁... 【历史名将大比拼:梁山五虎与蜀汉五虎的差距究竟在哪?】 说起中国古代的猛将组合,梁山五虎将和蜀汉...
原创 朱... 朱元璋的反腐铁律:贪污60两银子就掉脑袋,这笔钱在今天值多少? 提起古代反腐力度最大的皇帝,朱元璋...
原创 邓... 邓禹:从天才统帅到西征败将的警示录 (一)少年得志的军事奇才 东汉开国名将邓禹堪称天之骄子,年仅...
为什么秦始皇的墓不能开启?到底... 秦始皇陵不能开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机关暗器风险高: 强弩暗箭:史料记载与推测表明其中可能设...
原创 “... 前言 在开始讲述台儿庄大捷的故事前,欢迎您点击关注我们。您的关注不仅能方便随时参与讨论,还能与更...
刘表有3员大将:曹孙刘各抢一位... 前言 在中国历史长卷中,无数英雄豪杰谱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荆州牧刘表麾下三...
原创 日...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远古的炎黄传说、尧舜禅让,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再到唐太宗的...
原创 末... 1931年8月,末代皇妃文绣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决定。这位勇敢的女子向天津地方法院递交了离婚诉状,成...
朱棣登基后,为什么一定要杀铁铉... 关于明成祖朱棣处死铁铉的深层原因分析 许多人认为朱棣处死铁铉仅仅是因为在济南之战中结下的私怨,这种...
云冈石窟是一部常读常新的经典 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曾育文 刘畅 摄 羊城晚报讯 记者孙唯,实习生邝思羽、陈思彤报道:9...
文明创造疾病,疾病塑造文明 从疾病观察人类历史的著作,前有威廉·麦克尼尔在1976年出版于美国的《瘟疫与人》,后有弗兰克·M.斯...
原创 地... 周原,不是小说设定,而是真实存在的地名。 从1934年到2020年代,考古人一代代追着“西周第一都”...
原创 太... 明熹宗朱由校去世后,他的弟弟朱由检继承了皇位,成为崇祯皇帝。这位新君登基不久,就下令处死了权倾朝野的...
原创 原... 【历史趣谈】秦始皇子女的姓氏之谜:为何扶苏、胡亥不姓嬴? 关于秦始皇嬴政的子女姓氏问题,一直让很多人...
“复刻”父辈的重逢,把“祭”忆... 1995年,罗瑾(左)和吴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次重逢。 2025年,罗瑾之女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