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暗器风险高:
强弩暗箭:史料记载与推测表明其中可能设有机关连弩。一旦触发,强弩自动发射,威力足以给进入者致命伤害。在古代一些小型贵族墓葬中曾发现类似简单机关,而秦始皇陵中的机关必定更为精巧复杂、杀伤力巨大。
连环翻板:类似陷阱装置,上面铺板,下面布满尖刀,人踩上去后板会翻转,使人掉落刀阵之中,且前一批人掉下去后,翻板会因物理力作用恢复原状,可重复利用,对后来的盗墓者仍能构成威胁。
流沙层:陵墓中设有流沙层,当盗墓贼挖到流沙层时,流沙会不断涌入墓葬,将盗墓者掩埋。在现代考古的一些春秋战国时代陵墓中已发现此防盗技术,古埃及墓葬也有类似应用,秦始皇陵墓据悉也有流沙层防盗。
伏火:墓中可能有可燃气体(如沼气)与易燃物(如磷),两者结合能产生巨大火焰,一旦墓室被打开,使两种物质接触发生反应,产生的火焰足以吞噬所有进入的盗墓者,这种情况在现代考古中已多次被发现。
诅咒:这是比较玄乎的说法,古代人较为迷信,现代影视剧也有演绎,受诅咒的人会生脓生疮凄惨死去。在现代考古中也发现一些古墓上面刻有咒语,如“盗瓦者死”“发丘者绝毋户后”,也就是盗墓者死、断子绝孙的意思,西方盗墓中这种诅咒更让人不寒而栗。
文物保护考量多:
出土文物易损:当前文物保护技术还存在诸多难题,无法确保秦始皇陵内文物出土后的安全。陵墓在地下封闭了数千年,内部形成了稳定的温湿度、气体环境等。一旦开启陵墓,环境瞬间改变,文物极易受损。例如兵马俑,刚出土时带有色彩,但因接触空气,很快发生氧化,导致色彩大量丢失。如果开启秦始皇陵主墓室,其中的丝织品、竹简、壁画等文物,也可能因环境变化在短时间内遭受不可逆的损坏。
水银危害大: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中灌注了大量水银,用来模拟江河湖海流动。水银在常温下会挥发,释放出慢性剧毒。经专家探测,秦始皇陵中的水银含量大约有 100 吨,若处理不当,水银泄漏会对皇陵周围的人员和环境造成巨大破坏,还可能污染周边的土壤、水源等,危害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
挖掘工程难度大:
规模宏大:秦始皇陵规模极其庞大,占地面积达 56 平方千米,是故宫的 78 倍。从 1974 年发现至今,已探明的陪葬坑就有四百多个,且只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如此巨大的工程,挖掘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难以估量。
费用高昂:有专家粗略计算,挖开这座陵墓至少要花 600 个亿,这还只是前期的挖掘成本。且挖掘出来后,保护这些文物也需要消耗大量的金钱。而文物本身不能买卖,靠做博物馆来变现周期长,前期投入巨大,后期收益不确定,养护也比较麻烦,目前的条件难以承担这样的开支。
技术难题多:秦陵地区地下水位高,距地下 16 米处就有地下水,而地宫建在 26 米处。若在陵墓挖掘前没有装备好大型排水系统,整个地宫在出土之时会被水全部淹没。并且,陵墓里面还有一个由水银形成的密封层,如何突破这个密封层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
此外,秦始皇陵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启陵墓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在技术、研究等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不能贸然行动,以避免对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未来或许在条件成熟时,秦始皇陵的秘密将会被进一步揭开。
文章内容不代表UC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