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周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向商朝都城朝歌。商纣王伫立在巍峨的城墙上,望着远处遮天蔽日的尘土,心中充满困惑:这些来自西岐的蛮夷,怎敢挑战大商天威?他百思不得其解:曾经强盛的商朝为何会沦落至此?那些忠心耿耿的臣子为何纷纷叛离?更令他震惊的是,七十万大军竟在牧野之战中一触即溃,连最卑微的奴隶都临阵倒戈。
这一切的祸根,要追溯到三十年前那个被他囚禁又释放的西伯侯——姬昌。
商纣王登基第十年,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入朝歌:西伯侯姬昌正在暗中收买人心。当时已年过六旬的姬昌,虽只统领着西岐这片弹丸之地,却因礼贤下士、仁德爱民而声名远播。这份美名在佞臣崇侯虎口中却成了谋反的证据:西伯侯德高望重,诸侯纷纷归附,恐对大王心腹之患。
接到进京觐见的诏令时,姬昌明白此行凶多吉少。临行前,他郑重其事地嘱咐长子伯邑考:若我有不测,你当继承大业,切记戒急用忍。这位睿智的老人早已预见,自己可能永远走不出朝歌的城门。
一入朝歌,姬昌就被打入阴冷潮湿的地牢。昏暗的牢房里,只有一束微光透过狭小的气窗。令人意外的是,姬昌竟在这方寸之地潜心推演八卦,六十四卦的雏形就此诞生。残暴的纣王为试探其心志,竟将伯邑考烹为肉羹逼他食用。姬昌强忍丧子之痛,将未能下咽的肉块暗中掩埋。至今安阳羑里城遗址的吐儿冢,仍在诉说着这段锥心之痛。
七年后,西周大臣散宜生以重金赎回了姬昌。临别时,纣王假意赐予弓矢斧钺,命其继续镇守西岐。走出城门时,姬昌占得一卦:群龙相斗,玉石俱焚。可惜狂妄的纣王并未读懂这天命的警示。
回到西岐的姬昌自立为王,史称周文王。当商朝内乱爆发时,这位老人却未能亲见伐商之日。其子姬发继承遗志,是为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趁商军主力远征东南,周武王挥师东进。八族联军踏着黄河薄冰渡河,甲胄上还凝结着晨露。当探马传来朝歌守备空虚的消息时,武王明白:父亲等待多年的时机终于到了。
牧野战场上,商军阵型混乱不堪。十七万大军多是临时征召的农夫和东夷战俘,许多人连皮甲都不齐全。黎明时分,姜子牙亲率三百死士冲锋,矛尖火炬将战场照得通红。受惊的战象在商军阵中横冲直撞,引发更大混乱。
午后战况突变,东夷战俘集体倒戈。原来周军承诺:投降者可免一死。恐慌如瘟疫般蔓延,商军将领斩杀逃兵也止不住溃败。士兵丢下武器,跳入淇河逃命。
鹿台上的纣王目睹这一切,手中玉杯砰然坠地。他终于明白,当年姬昌在地牢推演的卦象,预示的正是今日之败。夕阳西沉时,周军的旌旗已插上朝歌城头。
当牧野惨败的消息传来,纣王如遭雷击。他明白,六百年的商朝基业将在他手中终结。更令他绝望的是人心的背离:昔日忠臣投奔西岐,诸侯纷纷叛离。若当年能彻底铲除西岐,或许结局会不同。
寒风中的鹿台,纣王亲手点燃了宫殿。火光中,他看见百姓哄抢宫室,远处周军旗帜猎猎。当周军发现他的焦尸时,这位末代商王仍保持着君王最后的尊严。
1936年,殷墟出土的灰坑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熔化的青铜器、炭化的梁柱。一柄玉戈尤为特别:刃部因高温龟裂,柄部云雷纹却清晰可见——这或许是纣王最后的佩饰。这座灰坑,成为商朝覆灭最真实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