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税制变革,史称两税法。在此之前,朝廷长期实行的是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原有的税收体系陷入混乱。为扭转局面,唐德宗采纳了宰相杨炎的建议,实施新税法。这项改革不仅大幅增加了国库收入,更为后世税制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改革功臣最终却落得被赐死的结局,其中缘由值得探究。
一、财政改革家
杨炎出身于陕西凤翔的名门望族,其家族以忠孝传家闻名,孝著三代,门树六阙的美誉流传一时。他自幼天资聪颖,仪表堂堂,不仅美须眉,风骨峻峙,更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凭借出众的才华,他得到宰相元载的赏识,官至中书舍人,负责起草朝廷重要诏书。
然而好景不长,元载因贪腐获罪被赐死,杨炎也受牵连贬为道州司马。直到779年唐德宗登基,在宰相崔佑甫的举荐下,他才重返权力中心,最终官拜宰相。上任后,他首先整顿了皇室私库与国库混用的积弊,明确划分了两者界限。随后又妥善处理了川蜀地区的财政问题,并力推两税法改革。这些举措不仅充实了国库,更重新确立了中央对财政的控制权。
二、睚眦必报的性格
虽然杨炎的政绩为他赢得了救时之弊的美名,但他性格中阴暗的一面也逐渐显露。因感念元载的知遇之恩,他对当年参与弹劾元载的官员怀恨在心,其中财政大臣刘晏成为他重点报复的对象。
刘晏是唐朝著名的理财专家,八岁就被唐玄宗钦点为神童。他在漕运、盐政等领域的改革成效显著。由于刘晏曾参与审理元载案件,杨炎不断在德宗面前诬陷他,最终导致刘晏被冤杀。这一事件引发朝野震动,各地节度使纷纷上书质疑,特别是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的奏章言辞尤为激烈。
三、作茧自缚的结局
面对舆论压力,杨炎惊慌失措,暗中派心腹到各地解释,试图将责任推给皇帝。这一弄巧成拙的举动彻底激怒了唐德宗。当密报揭露杨炎竟派出五路使者推卸责任时,德宗虽未立即发作,但已暗藏杀机。恰在此时,卢杞被任命为新任宰相,为杨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