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河南打卡地图”:从街头少年到开国皇帝的逆袭之路
迪丽瓦拉
2025-10-08 02:03:40
0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 ”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宋太祖赵匡胤的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准备好,精彩即将启程!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976年),宋朝的开国皇帝(960年-976年在位)。他原为后周禁军最高将领——殿前都点检。公元960年,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帝,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东京)。

赵匡胤在位期间,通过军事征伐和政治手段,逐步消灭了南方各个割据政权,基本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达近百年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大部分地区的统一。他强化中央集权,改革官制、兵制,重文轻武,奠定了宋朝三百多年的统治基础。

1

封丘陈桥驿

一场“顺势而为”的登基名场面

对赵匡胤而言,封丘陈桥驿是他人生的“命运转折点”。公元960年,身为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奉命率军北上抵御契丹,当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新乡封丘县陈桥镇)时,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变革悄然酝酿。

彼时,后周幼主临朝,朝政动荡,将士们私下议论:“我辈出生入死,为国效力,幼主岂能知晓?不如拥立点检为帝,再图北伐。”黎明时分,众将披甲执刃,涌入赵匡胤营帐,将一件早已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齐声高呼“万岁”。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黄袍加身”——看似偶然的“兵谏”,实则是赵匡胤多年积累的威望与战略布局的结果。

清代刊刻的宋太祖黄袍加身处石碑

陈桥驿地处汴梁以北交通要冲,既是军事咽喉,也是赵匡胤观察时局、积蓄力量的关键节点。他深知中原乃“得天下者必争之地”,而陈桥驿正是撬动后周政权的最佳支点。如今,陈桥驿内仍留存着后世纪念的“系马槐”“黄袍加身处”等遗迹,那棵历经千年的古槐,树干纹路间仿佛还镌刻着当年的风云变幻,默默诉说着大宋王朝的开端。

宋太祖黄袍加身处的赑屃碑座

2

开封汴梁城:

将“旧都”打造成“大宋心脏”

黄袍加身后,赵匡胤率军回师汴梁(今河南开封),后周恭帝禅位,大宋王朝正式建立。赵匡胤力排众议,将都城定在汴梁,既有现实考量,更有深远的战略谋划。

就地理环境而言,历朝历代大多选取地势艰险、易守难攻之地建都,很少选择地势平坦的开放之地建都。但是,汴梁作为后周旧都,宫室、漕运等基础设施完备,无需从零兴建,可快速稳定政权;同时,汴梁地处中原腹地,汴河惠民河等水系贯通南北,粮食、物资可通过漕运源源不断输送至京城,为王朝运转提供坚实保障。更重要的是,掌控汴梁,便能以中原为核心,辐射四方,为后续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河南开封汴梁古城墙

在汴梁,赵匡胤开启了一系列“建宋大业”:扩建皇城,重塑王朝威仪;疏通河道,强化漕运网络;确立“重文抑武”国策,兴办科举、广纳贤才,让汴梁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如今,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再现了当年汴梁的市井盛景,龙亭公园的殿宇台基留存着大宋宫城的痕迹,漫步其中,仿佛能窥见赵匡胤当年擘画盛世的雄心。

河南省开封市清明上河园

3

洛阳夹马营:

龙兴之地”藏着少年往事

洛阳,是赵匡胤的故乡,更是他心中难以割舍的“精神原乡”。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洛阳瀍河区),这里见证了他的成长与蜕变。

早年的赵匡胤家境贫寒,曾在洛阳街头辗转,或与人切磋武艺,或在市井间谋生。相传,他曾因赌钱赢钱遭地痞抢夺,幸得少年韩令坤出手相助,二人结为挚友——这段市井经历,让他深刻体会民间疾苦,也为后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埋下伏笔。

赵匡胤

登基后,赵匡胤多次返回洛阳,曾提出“迁都洛阳”的设想。赵匡胤西巡洛阳时,已建国的宋朝虽天下初定,但他意识到定都开封存在无险可守的弊端。北方辽、契丹等政权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下威胁。开封地势平坦,只能靠增兵防御,导致军费负担日益沉重。他认为洛阳“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比汴梁更具战略优势,可凭险固守,保障王朝长治久安。

虽因大臣反对,迁都之事最终搁置,但赵匡胤仍眷恋西京,死后依北宋陵寝制度葬于巩义永昌陵,与洛阳隔伊洛而望。据历史记载,放弃了迁都计划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忧心忡忡地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赵匡胤的这句话在此后变成了现实。如今,巩义永昌陵前,石人、石马静静矗立,守护着这位“洛阳籍”帝王的最后牵挂。

宋太祖赵匡胤永昌陵神道石像生石虎

4

商丘宋州:

“创业低谷期”的逆袭跳板

商丘(古称宋州),是赵匡胤从落魄走向崛起的“关键一站”。早年漂泊之际,赵匡胤投奔时任宋州节度使的柴荣后周世宗),在这里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新篇章。

在宋州,赵匡胤凭借过人的武艺与军事谋略,屡立战功,从普通将领逐步晋升为殿前都虞候,成为后周军队的核心力量。同时,他在此结识了石守信高怀德等心腹,悄然组建起自己的“创业团队”;更敏锐洞察到后周政权的隐患,为日后“陈桥兵变”积累了人脉与实力。

宋真宗景德三年,以太祖“旧藩”故,升宋州为应天府仁宗庆历二年再升为“南京”,与汴梁、洛阳、大名并称“北宋四京”。如今,商丘的应天府书院(北宋四大书院之一)仍留存着当年的文脉气息,这里曾培养出无数文人志士,正是赵匡胤“重文兴教”国策的生动见证。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5

河南处处藏“宋韵”

赵匡胤的中原印记

赵匡胤与河南的羁绊,远不止上述几处:在郑州,相传有“赵匡胤拴马槐”,见证他早年练兵的岁月;在许昌,他曾视察农田,检核土地,推行“均田税”以平赋役;即便是“杯酒释兵权”的决策,也与他在中原目睹的五代将领拥兵自重乱象密切相关——正是基于对中原局势的深刻认知,他才以温和方式解除功臣兵权,避免了新的战乱。

从洛阳街头的少年,到陈桥驿的开国帝王;从商丘的军旅起步,到汴梁的定鼎天下——河南不仅是赵匡胤的“龙兴之地”,更是大宋王朝的“根基所在”。

河南开封宋都御街

如今,当我们漫步开封宋都御街、驻足洛阳永昌陵、探访商丘应天府书院时,仍能感受到赵匡胤留下的“宋韵”印记。这片土地见证了他的低谷与崛起,也承载了他的雄心与理想,最终成为大宋文化与历史的重要印记。

部分观点参考自:

张平:《一本书读完历代趣闻轶事》[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1月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赵匡胤从街头少年成为开国皇帝

他走过的开封、洛阳、商丘等地

你最想去哪一个地方看看?

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祭祀坑精确年代等最新研究成果将... 9月22日,记者从2025年三星堆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首届三星堆论坛将于9月26日至28日在四川德...
对谈|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暴走”... 《七三一》《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等影片的公映,为我们重拾战争记忆、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真相提供了另一...
原创 李... 晚清重臣李鸿章在政坛上可谓一言九鼎。这位饱受争议的政治人物虽然有过不少争议决策,但在子女教育方面却做...
走进中朝边境,来到延边朝鲜族自... 走进中朝边境,来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图们向上、汪清、龙井天主教堂 图们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位...
原创 正... 明朝的兵部尚书是朝廷中举足轻重的正二品大员,主管全国军事事务。从理论上说,他们有权调动各地军队、任免...
原创 中...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统治时间276年,历史排名第5位。然而,说起清朝,却总是给人留...
原创 古... 作者:赵心放 在没有发明和普遍使用印刷术之前,图书只能靠人工抄写。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随着社会对书籍需...
原创 袁... 如果要在清末民初之际,评选出最擅长政治投机的人物,那么一定非袁世凯莫属。 袁世凯曾经是维新运动的支持...
原创 李... 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安排——命战神李靖亲自教导侯君集兵法。令人震惊的是,学习...
城市史研究的方法与视界 2025年9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近代北京史研究中心、北京市历...
原创 曹... 【改写版】 曹魏三将的悲情谢幕:战功赫赫却难逃命运捉弄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能成为最强大的诸...
商鞅变法:秦国崛起及统一六国的... 在春秋战国那个群雄逐鹿、烽火连天的动荡时代,秦国本是地处西陲、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的弱国。然而,一场轰...
原创 袁... 在众多展现民国风云的影视作品里,银元总是频繁亮相的重要道具。每当剧情发展到紧张时刻,比如地下工作者遭...
原创 兔...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后汉末帝 刘承祐) 刘承祐也很敏锐...
原创 雅... “雅利安”这个词,原本是好词,意思是高贵的人。可从19世纪开始,一帮种族理论家把它从词典里拽出来,往...
原创 故...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包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清官典范。他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形象深入人心,留下了许多脍炙人...
原创 “...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并称四大名著。这部成书于元末明初的...
原创 国...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的钟声即将敲响。为了确保开国大典万无一失,中央军委迅速作出重要部署:成立公...
辽代应县木塔专题展:再现千年木... “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有“斗拱博物馆”之称的辽代应县木塔是世界体量最大、高度最高、年代最古的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