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0年,正值唐高祖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亲率大军攻陷洛阳城。这场战役中,唐军以雷霆之势击溃了割据一方的王世充势力,取得了关键性胜利。次年春天,李世民又率领精锐的玄甲铁骑乘胜追击。在虎牢关一役中,他巧妙运用围点打援的战术,不仅彻底击垮了王世充的残余部队,还生擒了王世充本人及其麾下第一猛将单雄信。
面对被俘的王世充,李世民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虽然他曾公开承诺不杀王世充,却下令处决了单雄信。这一决定令当时许多将领感到困惑,因为李世民向来有招降纳叛的胸襟,像尉迟敬德、魏徵、秦琼等降将后来都成为他的心腹爱将。那么,为何唯独对单雄信如此决绝?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隋唐演义》中,将这段历史演绎得颇具戏剧性。小说描写单雄信因兄长单雄通死于李渊之手,与李唐王朝结下不共戴天之仇。他宁死不降,誓要为兄报仇,其忠义形象令无数读者动容。小说中赤发灵官的威名,正是对他这种宁折不弯气节的最高赞誉。
但真实历史远比小说复杂。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处决单雄信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出于对其人品的鄙夷。早在瓦岗寨起义时期,单雄信就与瓦岗军创始人翟让是同乡挚友。当翟让举兵起义时,单雄信带着一帮热血少年前来投奔,成为翟让最信任的心腹将领。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翟让的铁杆粉丝。
然而瓦岗军的发展并非如演义中描写的那么侠义。大业十三年,李密取代翟让成为瓦岗军新主,单雄信被任命为左武候大将军,权势显赫。就在这一年,瓦岗内部爆发权力斗争。翟让的部将王儒信怂恿其趁李密与王世充交战时夺权。不料计划泄露,李密在宴席上设伏,亲手刺杀了翟让。
面对旧主被杀,单雄信的表现令人不齿。他当场跪地求饶,痛哭流涕。李密的谋士房彦藻见状,建议立即除掉这个反复小人。但李密爱惜他的武艺,最终放了他一马。单雄信此后又先后背叛李密投靠王世充,这种朝秦暮楚的品性,让注重忠义的李世民深恶痛绝。
值得一提的是,单雄信还有一位至交李勣。在单雄信被判死刑后,李勣不惜以自身官爵为代价,向李世民苦苦求情。作为李世民最器重的将领之一,李勣的求情为何没能奏效?
历史学者研究发现,这个决定可能并非完全出自李世民本意。《旧唐书》记载,李勣的求情表章是上奏给唐高祖李渊的,而《资治通鉴》却将高祖不许改为世民不许。这一细节差异暗示,当时真正掌握生杀大权的可能仍是李渊。
由此可以推断,单雄信之死很可能是高层政治博弈的结果。作为前朝降将又屡次叛主,他的存在对新建的唐王朝始终是个隐患。李渊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必须除掉这个不安定因素。而李世民作为执行者,只能遵从父命。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民间会流传宁学桃园三结义,不敬瓦岗一炉香的感叹,暗讽瓦岗将领缺乏真正的忠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