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民间曾流传着一个令人咋舌的传说:一群特殊的乞丐组织为了博取同情获取食物,竟当众表演吞食火炭的惊险绝技。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表演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而正是这个原因,让这种骇人的乞讨方式最终销声匿迹。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谜团。
(本文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资源,在此向原作者致以诚挚谢意。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号工作人员处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文中图片仅作示意用途,与具体内容无直接关联,请读者切勿对号入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各地军阀割据混战,土匪强盗横行乡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农民因战乱和天灾失去土地,被迫走上乞讨之路。这些衣衫褴褛的流民终日游荡在街头巷尾,忍受着路人的白眼与唾弃,只为求得一口残羹冷炙果腹。更残酷的是,即便是在乞丐这个最底层的群体中,也存在着激烈的生存竞争。一些势力较大的乞丐团伙会联合起来,用暴力手段驱赶落单的同行,独占繁华地段的乞讨权。被排挤的乞丐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流落到四川、东北等偏远地区。然而在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有余力施舍这些无家可归的可怜人呢? 在残酷的生存压力下,乞丐们逐渐摸索出各种乞讨技巧。最基础的乞讨方式是扮可怜——跪在路边不停地向路人磕头作揖。这类乞丐往往收获最少,常常食不果腹。相比之下,一些头脑灵活的乞丐发展出了更高级的乞讨方式,主要分为文讨和武讨两种。文讨的乞丐会凑钱请读书人编写吉祥贯口,在乞讨时念诵祝福语取悦路人;武讨的乞丐则靠表演各种惊险杂技来吸引观众,其中最为震撼的当属吞火炭的绝技。 在北京琉璃厂一带,曾有位人称丐王的传奇乞丐张三。他原本在烧炭厂做工,工厂倒闭后沦落街头。为了在众多乞丐中脱颖而出,张三苦思冥想,终于发明了吞火炭的绝活。这种表演令人胆战心惊——只见他将烧得通红的木炭放入口中,面不改色地咀嚼吞咽。要知道,燃烧的木炭温度高达数百摄氏度,常人稍一触碰就会造成严重烫伤,更遑论直接入口。但张三不仅能够从容表演,还会让观众亲自检查火炭的真伪,以证明这不是障眼法。 其他乞丐见张三靠此绝技收获颇丰,纷纷效仿却无人成功。原来,张三的秘诀在于他深谙火炭特性:专门选用朽木烧制的木炭,这种炭燃烧快、散热也快;表演时他会等火焰完全退去,同时口中蓄满唾液,利用唾液迅速降温。就这样,看似惊险的表演实则暗藏玄机。张三凭借这项独门绝技,在乞丐中确立了丐王的地位。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危险的乞讨方式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也是人们认识到这种表演对身体的潜在危害。如今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竟要付出如此代价;而今天我们能生活在丰衣足食的时代,实在是莫大的幸运。 参考资料:《清朝乞丐生活考》 邢翠珍著 湖南文史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