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初春的一个清晨,尤太忠在家中用过早餐后,正悠闲地翻阅着当天的报纸。突然,一阵清脆的门铃声打破了宁静,邮递员送来了一封皮上赫然写着周总理安排寄来的信件。尤太忠拆开信封,意外地发现里面竟是一张手写的账单,上面工整地记录着:某月某日,尤太忠同志在西花厅饮用茅台酒三杯,每杯0.2元,合计0.6元,请尤太忠同志自行支付。
这不禁让尤太忠回想起半个月前的情景。当时他因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偏头痛反复发作,在地方医院治疗无果后,不得不赴京求医。周总理得知后,不仅派专人到机场迎接,还特意为他安排了北京协和医院最权威的专家会诊。在精心治疗下,尤太忠的病情很快好转。为表慰问,周总理特意邀请他到西花厅共进晚餐,席间还开了一瓶珍藏的茅台酒。尤太忠清楚地记得,那晚自己确实饮了三杯。没想到几天后,竟收到了这份特殊的账单。
为何总理请客却要客人自付酒钱?这要从周总理的一次茅台酒厂视察说起。当时,总理深入车间,亲眼目睹了茅台酒复杂的酿造工艺:从精选红缨子高粱,到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再到五年以上的窖藏陈酿,每一滴美酒都凝聚着工人的汗水和大量的粮食资源。深受触动的周总理当即立下规矩:公务接待中,餐食可以公费,但酒水必须自掏腰包。
当时中央领导的工资虽然不低,但很多人要负担大家庭的开支,有的还要接济老家的亲人,经济上并不宽裕。因此,在各类接待场合,大家都自觉遵守这个规定,即便是在总理的宴请上也不例外。尤太忠长期在内蒙古工作,对这个潜规则并不熟悉。收到账单后,他半开玩笑地说:总理请客还要我付钱?早知如此,那三杯酒我就不喝了。这番玩笑话背后,其实透露出两人深厚的革命情谊。
尤太忠能这样轻松地开玩笑,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他与周总理是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关系十分亲密;其次,他个人生活极为简朴,自1959年回乡探亲目睹兄长生活困顿后,每月都会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接济家人;最重要的是,他从小在河南农村长大,经历过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后来参加红军长征时,更是亲眼目睹战友们吃皮带充饥的惨状,自己也曾险些饿死在草地上,是詹才芳将军把他绑在马尾巴上才得以生还。这些经历铸就了他勤俭节约的品格。
有个广为流传的趣事:某次尤太忠在京开会时,偶遇老战友李先念。李先念热情地邀他去机关食堂用餐,还点了一瓶茅台。谁知酒刚开封,李先念就因急事匆匆离去。深知酒水自费规定的尤太忠想退酒未果,只好自掏3元钱买下这瓶酒——这在当时相当于他好几天的伙食费。心疼之余,他小心翼翼地把酒带回家,留着招待重要客人。
虽然嘴上调侃,尤太忠内心完全认同总理的规定。他转身对妻子王雪晨说:给我拿六毛钱来。
要六毛钱做什么?王雪晨疑惑地问。
明天去把酒钱交了。尤太忠晃了晃手中的账单。
王雪晨看过账单后打趣道:以后你去吃饭,我提前给你备好酒。夫妻俩相视一笑,其乐融融。
次日,尤太忠立即派人如数缴纳了酒钱。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生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公私分明的崇高品格。多年后,王雪晨回忆此事时仍感慨万千:那个年代,从毛主席、周总理到普通干部,没有人占公家便宜。喝酒要自费,连开会都得自带茶叶,否则就只能喝白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