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宫剧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某位大臣触怒龙颜,皇帝不等三司会审,就当庭下令摘除他的顶戴花翎。很多人可能和笔者一样,以为这只是一顶普通的官帽,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这小小的装饰竟暗藏玄机。
清代官员的品级标识其实是个复杂的体系。最直观的当属官服上的补子——就像在胸前缝了一块醒目的补丁。清朝实行九品十八级官制,文武百官的补子图案各有讲究:文官绣飞禽,从一品仙鹤到九品练雀;武官饰走兽,由一品麒麟至九品海马,这些精美的刺绣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身份地位。
除了补服,官员的帽子也暗藏玄机。帽顶的顶珠材质随品级变化:一品红宝石璀璨夺目,二品红珊瑚艳丽如火,往下依次是蓝宝石、青金石等,直到九品的镂花金。这些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辨别官阶的又一重要标志。
现在让我们聚焦顶戴花翎这个整体。它由三部分组成:帽子、顶珠和孔雀翎。前两者合称顶戴,后者名为花翎。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官员都有资格佩戴花翎,这是需要皇帝特赐的殊荣。清代官帽分冬夏两款:夏季的凉帽形似喇叭,用藤编成,外覆绫罗;冬季的暖帽圆顶宽檐,多用皮毛制成,都装饰着鲜艳的红缨和闪亮的顶珠。
花翎的等级以眼区分,即孔雀翎上的眼状斑纹。最高贵的是三眼花翎,其次是二眼、一眼。此外还有蓝翎,用鹖鸟羽毛制成,赐给低品级官员或侍卫。在清初,花翎是皇室特权的象征:三眼仅限近支宗室,二眼赐予镇国公等贵族,一眼则赏给上三旗的高级武官。
但到了晚清,随着国库空虚,花翎赏赐逐渐泛滥。捐银万两就能获得一眼花翎,不过三眼花翎始终严格控制。从乾隆到清末,仅有七人获此殊荣,包括名臣傅恒、李鸿章等。值得一提的是,平台功臣施琅曾拒爵求翎,成为特例;而权倾朝野的和珅,终其一生都未能获得三眼花翎,可见清代对这项荣誉的把控之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