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春秋时代的霸主时,人们总会想到春秋五霸。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些著名霸主之前,郑庄公早已开创了争霸的先河。这位被后世称为小霸的君主,实际上奠定了春秋争霸的基本模式。可惜郑国的强盛如昙花一现,加上种种历史原因,使得这位开创者的功绩被后人低估了。
郑庄公为何堪称五霸之祖?细究历史就会发现,他的霸业比齐桓公早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有趣的是,后世评判霸主的各项标准,几乎都能在郑庄公身上找到原型。无论是孔子推崇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宋襄五霸,还是墨子版本中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虽然名单各异,但评判标准都源自郑庄公开创的霸业模式。
要成为霸主,必须满足两个核心条件:首先是尊王攘夷,即在维护周王室权威的同时,率领诸侯抵御外敌、惩治不臣;其次是会盟诸侯,具备号令群雄的威望。郑庄公在这两方面都堪称典范。当宋殇公对周桓王不敬时,他立即出兵维护王室尊严;面对郕国、许国等诸侯的违命行为,他也果断讨伐。在会盟方面,他先后与鲁国结盟,又召集齐、鲁在商丘会盟,虽然规模不大,但程序完备。可以说,当时的郑国确实是诸侯中最强大的存在,郑庄公也是各国最敬畏的政治家。可惜由于霸业持续时间太短,后人只能在霸字前加个小字。
郑国由盛转衰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是失人和。郑庄公在继承人问题上犯下致命错误。长子姬忽虽战功赫赫、品德高尚,却缺乏政治远见。比如他两次拒绝齐国的联姻,虽然保全了个人气节,却错失了重要盟友。郑庄公未能及时纠正,导致姬忽继位后孤立无援。而次子姬突凭借母族势力,与兄长分庭抗礼。兄弟相争持续二十余年,引来列国干涉,使郑国陷入长期内乱。虽有郑文公、郑穆公的短暂振兴,以及子产执政时的回光返照,终究难挽颓势。
第二是丢地利。郑国不幸位于晋楚两大强国之间,成为争霸战争的缓冲带。晋国伐楚要先打郑国,楚国反击也要先拿郑国开刀。加上秦、宋等国的骚扰,郑国几乎没有喘息之机。郑庄公在位时曾试图通过扩张领土来改善地缘劣势,但郑国根基薄弱,终究无法扭转这一先天不足。
第三是错天时。郑国立国较晚,最初封地在关中,是西周最晚分封的诸侯之一。开国君主郑桓公在东迁新郑的决策上出现失误。虽然避开了戎狄威胁,却也失去了在权力真空的关中地区发展壮大的良机。若不东迁,郑国本可获得百余年的发展窗口期。这一战略误判使郑国过早卷入大国争霸的漩涡。
纵观郑国兴衰,其最杰出的两位君主——桓公与庄公,都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抉择。桓公东迁失了天时,庄公继位安排毁了人和,而郑国所处的四战之地本就缺乏地利。当这三个关键要素全部丧失时,这个春秋时代最早的霸主之国,其迅速衰落也就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