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离世后,年仅十三岁的周成王继位,朝政大权落在了德高望重的周公旦肩上。此时,被征服的商朝遗民暗流涌动。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虽被允许留在殷商故地延续祭祀,却暗中勾结周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他们四处散播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的流言,在民间掀起阵阵恐慌,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这些谣言如同野火般在周王朝内部蔓延。朝中大臣们开始交头接耳,连成王身边的太保召公奭也对周公产生了疑虑。就在局势危急之际,年迈的姜子牙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要率军平叛。但深思熟虑的周公拒绝了这一提议,他明白只有亲自出马才能既平息叛乱,又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
时间回溯到数年前,周武王联合姜子牙率领大军攻入商都朝歌。那场决战异常惨烈,战场上尸骸遍地,鲜血染红了护城河。穷途末路的商纣王逃到鹿台,在穿戴好象征王权的宝玉衣后,纵身跃入火海。周武王命人将纣王首级悬于旗杆示众,并处死了祸国殃民的妲己,正式宣告商朝的覆灭。
虽然商朝灭亡,但周武王采取了怀柔政策。他遵循灭国不绝祀的传统,不仅保留殷商祭祀,还让武庚继续管理殷商旧地。为防不测,他派三个弟弟分别驻守卫、鄘、邶三国,形成三监之势监视武庚。这个看似周全的安排,却为日后的动乱埋下了隐患。
周武王去世三年后,年幼的成王正式即位。面对四方未稳的局势,周公毅然决定摄政辅国。这一决定激怒了管叔,他认为按照兄终弟及的传统,王位本该由他继承。怀恨在心的管叔联合两位弟弟,与武庚沆瀣一气,不仅散布谣言,更暗中联络东夷各部,准备发动叛乱。
面对朝野上下的猜疑,周公首先稳住重臣召公奭。他亲笔写下《君奭》,以真挚的言辞表明心迹,强调辅政大臣对王朝的责任。这份肺腑之言最终打动了召公,使他成为周公最坚定的支持者。与此同时,三监的叛乱已如箭在弦上,他们联合东夷各部,公然挑战周王朝的权威。
得知叛乱消息,姜子牙怒发冲冠,再次请命出征。但周公婉拒道:此乃家事,当由我亲自处理。他亲率大军东征,并在出征前发表《大诰》激励士气。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军,叛军措手不及,很快土崩瓦解。武庚在逃亡途中被擒,管叔因主谋之罪被处死,蔡叔、霍叔则被流放边陲。
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继续挥师东进,彻底肃清了东夷叛乱势力。在此期间,姜子牙父子坐镇后方,屡建奇功。待成王年长,周公主动还政,并营建洛邑作为东都。在盛大的成周大典上,他确立了周朝的礼乐制度,为王朝奠定了长治久安的根基。
归政前夕,周公写下《无逸》告诫成王要勤政爱民。退隐后,他专注于礼制建设,直至临终仍心系社稷,要求葬于成周以示忠诚。成王感念其功德,最终将他安葬在文王陵侧。周公制定的典章制度和治国理念,不仅成就了成康之治,更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影响中国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