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7年,代国相国陈豨起兵造反,汉高祖刘邦决定御驾亲征。在出征前夕,刘邦特意召见韩信,希望这位昔日的战神能随军出征。然而韩信却称病推辞,暗中却派人联络陈豨,准备里应外合。
与此同时,韩信在长安秘密行动。他假传圣旨,释放了关押在监狱中的囚犯,临时组建了一支军队,准备在陈豨起兵时突袭皇宫,一举控制京城。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没等来陈豨的消息,韩信先收到了吕后的召见令。
当时刘邦已与陈豨交战,韩信正犹豫是否要起兵。面对吕后的召见,他本能地感到危险。就在此时,他的伯乐萧何亲自登门劝说。出于对萧何的信任,韩信最终随其入宫。谁知刚踏入宫门,就被埋伏的武士拿下。临刑前,韩信悲叹:悔不听蒯通之言,竟为女子所诈,岂非天意!随后,这位战功赫赫的兵仙被处死,并遭灭三族之祸。
关于韩信之死,后世争议不断:究竟是谁要置他于死地?表面看是吕后所为,但更深层的原因值得探究。
值得注意的是,刘邦此前多次有机会除掉韩信却未动手。比如在平定天下后,有人举报韩信谋反,众将都主张立即处死,刘邦却沉默不语。后来他采纳陈平建议,以巡游云梦为名诱捕韩信。当时韩信本可起兵反抗,却选择杀死旧友钟离昧以示忠诚。被捕时韩信那句狡兔死,走狗烹的悲鸣,反而让刘邦心生愧疚,最终只是将他贬为淮阴侯。
刘邦的犹豫不决表明,他并非真心要杀韩信。这位帝王深知,正是韩信的神勇才助他夺得天下:从还定三秦到垓下之战,韩信立下汉室大半江山。虽然功高震主令人忌惮,但刘邦更明白诛杀功臣的代价。他将韩信贬谪,实为削弱其势力,并非要取其性命。
那么吕后为何执意要杀韩信?一个关键线索藏在韩信与樊哙的交往中。被贬后的韩信曾造访樊哙府邸,这位吕后的妹夫竟以大王相称。这反常举动暗示吕后可能通过樊哙拉拢韩信,许诺事成后恢复其爵位。但心高气傲的韩信不屑与樊哙为伍,拒绝后留下生乃与哙等为伍的感叹。
吕后的动机源于太子之争。当时刘邦欲废吕后之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为保住儿子地位,吕后积极拉拢重臣,已成功争取张良、萧何支持。韩信拒绝站队,反而成为潜在威胁。加之他手握兵权,若倒向刘邦一方将危及吕后计划。因此,当萧何将韩信诱入宫中时,吕后果断除之。
韩信之死实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至死都未完全背叛刘邦,组建军队可能为自保而非谋反。可惜他低估了萧何的立场,更没想到这位引路人会成为自己的催命符。一代战神最终陨落,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折射出权力斗争的残酷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