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登基后,决心改变对匈奴的被动局面。当时从匈奴降兵处传来一个关键情报:曾经盘踞在河西走廊的月氏部落,被匈奴击败后被迫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史称大月氏。更令人震惊的是,匈奴老上单于曾杀害月氏王,将其头颅制成酒器,这让月氏人对匈奴恨之入骨,一直渴望复仇,只是苦于没有盟友相助。
得知这一消息后,汉武帝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派遣使者联络大月氏,形成东西夹击匈奴的战略联盟。但这个任务异常凶险——使者必须穿越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再横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堪称九死一生的旅程。朝中大臣无人敢接这个烫手山芋。
公元前139年,一个名叫张骞的平民挺身而出。当时年仅25岁的张骞身份低微,武帝临时授予他八品郎官之职,命他率领包括匈奴降将堂邑父在内的百余人使团出使西域。临行前,张骞手持汉节,从陇西郡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征程。
河西走廊这条绵延千里的狭长通道,最窄处仅百余里宽。使团刚进入走廊不久,就遭遇匈奴休屠王部队的伏击。张骞被俘后,被辗转押送至右贤王罗姑比处。当时西域局势已变——乌孙人取代月氏占据了伊犁河谷,且日渐强盛,不再臣服匈奴。右贤王正谋划远征乌孙,需要抽调边境兵力,于是将张骞这个烫手山芋转交给军臣单于,暗中盘算着借此挑起汉匈更大规模的冲突。
军臣单于没有处死张骞,而是将他软禁在龙城,还赐给他一个匈奴妻子。在严密的监视下,张骞甚至有了混血儿子。表面上他逐渐适应了游牧生活,实则始终暗中准备逃脱。他仍坚持保留汉节,时常借机在匈奴右地活动,寻找西逃机会。
转机出现在公元前129年。卫青奇袭龙城大捷,虽战果有限,却重创匈奴士气。趁乱之际,被囚十年的张骞带着堂邑父成功逃脱。他们沿天山南麓西行,经吐鲁番盆地,沿塔里木河穿越龟兹、疏勒,最终翻越险峻的葱岭,抵达大宛国。
富庶的大宛国对汉朝使者礼遇有加。国王派向导护送张骞前往大月氏。然而时过境迁,定居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人已无意复仇。他们更想征服南岸的大夏国,对联合汉朝攻打匈奴兴趣索然。张骞苦劝无果,滞留一年后只得踏上归途。
归国之路同样艰险。张骞选择南道沿昆仑山北麓东行,穿越死亡沙漠。当他们千辛万苦回到河西走廊时,却又被浑邪王部下抓获。此时匈奴内部分裂,右贤王远征乌孙失利,军臣单于又突然病逝。张骞趁新单于伊稚斜与左贤王于单内斗之机,带着妻儿和堂邑父成功逃回长安。
历时十三载,行程数万里,出发时的百人使团仅剩两人生还。汉武帝龙颜大悦,破格提拔张骞为太中大夫。后来张骞凭借对西域地理的熟悉,协助卫青立下战功,最终获封博望侯。而他开辟的这条丝绸之路,彻底改变了汉匈战略格局,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