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历程是一部用鲜血与信念铸就的史诗。在这条救国图存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曾面临无数艰难抉择。其中,1934年开始的万里长征,堪称党史上最惊心动魄的战略壮举。这场生死攸关的大转移,究竟因何而起?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当时掌握军事指挥权的博古(秦邦宪)和共产国际代表李德,坚持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阵地战策略。面对敌军的碉堡战术,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硬拼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最终导致苏区防线全面崩溃。1934年10月,8.6万红军被迫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
湘江战役成为长征路上最惨烈的记忆。在广西境内的湘江渡口,红军将士顶着敌机轰炸强渡天险,鲜血染红了整条江面。短短三天激战后,部队锐减至不足3万人。看着担架上连绵不绝的伤员,红军将领们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
转机出现在贵州黄平的一片橘林里。1934年12月,担架上的王稼祥与张闻天(化名洛甫)进行了一次改变历史的谈话。王稼祥忧心忡忡地说:再这样盲目转移,部队就要打光了。张闻天望着远处连绵群山回应:是时候请毛泽东同志重新指挥了。这段对话,如同黑暗中的火种,点燃了遵义会议的曙光。
1935年1月,遵义老城柏公馆内,一场会议改写了中国革命走向。张闻天率先发言,他手持厚厚一叠材料,逐条批驳博古、李德的军事错误。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学者型领导人,用缜密的分析为会议定下基调。经过三天激烈讨论,毛泽东重新执掌军事指挥权。在随后的扎西会议上,张闻天接替博古成为党中央总负责人。
这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革命家,有着传奇般的人生轨迹。1900年出生于江苏南汇书香门第的他,早年留学日美,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在苏联期间,他与博古是同窗好友,却因革命理念差异渐行渐远。作为党内著名的理论家,张闻天主编的《解放周刊》曾是延安时期最重要的理论阵地。
抗战胜利后,张闻天主动请缨奔赴东北,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主持根据地建设。他创造的合江经验成为土改工作典范。新中国成立后,这位通晓俄、英、日三国外语的外交家,又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开拓疆土。1976年7月1日,当党的生日蜡烛点燃时,这位老革命家永远闭上了眼睛。
在追悼会上,邓小平的评价道出了历史公论: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张闻天同志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就像长征路上他常说的那样: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历史终将证明一切。这段被橘林谈话改变的命运,最终成就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