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湖南常宁的历史长河中,有四位杰出人物尤为耀眼,他们分别是:段献生、唐训方、王良弼和李孝经。这四位先贤各有所长,为家乡的发展与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训方作为湘军名将,曾官至湖北、安徽巡抚。告老还乡后,他不仅主持修建了培元塔,还在双蹲书院讲学育人,并组织编修了《同治常宁县志》,为地方文化传承尽心尽力。
王良弼是常宁最后一位翰林出身的进士。归乡后,他主持修建了崇文塔,并在双蹲书院任教,培养了大批常宁才俊。可惜的是,他修建的崇文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除,如今仅存塔基遗址。
李孝经出身举人,虽两次被朝廷任命为地方官员,却都婉拒赴任,选择在双蹲书院潜心教学。在动荡年代,他组织团练保卫乡里,担任书院山长十余年,是书院历史上最长任期的山长,还主持编修了《同治常宁县志》。
今天我们要重点介绍的是段献生。由于獻字生僻,后人便简写为段献生。他出身于今常宁市三角塘镇(原瑶塘乡朱田村),是清代常宁七位进士之一。段献生天资聪颖,博闻强记,被乡人誉为文曲星下凡,至今当地仍流传着他的许多佳话。
虽然高中进士,但段献生因秉性刚直、不事权贵,一生只担任过福建上杭县和广东新安县知县等基层官职。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深圳市前身就是新安县,后因重名改为宝安县。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能历经数百年仍被百姓铭记的县令屈指可数,段献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上杭县任上,为纪念王阳明的功绩,于康熙五十七年在王阳明行台旧址重建阳明书院,后改为义学,既弘扬儒学,又为当地培养人才。但因得罪上司,任职不到十月就被革职,幸得陈清端大人明察,才得以平反并调任新安县令。
在新安任上,段献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首先,他体恤民情,多次为民请命减免赋税。当时新安地处海疆要冲,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段献生深入民间,对过重的鱼租田租据理力争,最终减轻了百姓负担。
其次,他创办了文冈书院。新安自设县以来长期没有书院,段献生选址南头城内,建起29间校舍,并筹措学田作为办学经费,解决了当地子弟的求学难题。
最后,他推行宽政简刑,礼贤下士。段献生为官清廉,严于律己,深得民心。可惜因性格刚直,任职一年多又被罢官。离任时,百姓无不潸然泪下,他也因此获得岭南第一憨直县令的美誉。
归乡后,段献生潜心著述,教书育人。他主持编修了《雍正常宁县志》,创作了赞美家乡的《塔山记》,还留下了大量诗文作品,为常宁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